江西赣州:推进科创赋能行动 高新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发布时间:2022-08-12 11:01:06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孙博洋 | 责任编辑:林木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调研采访团记者走进江西赣州科技企业。人民网记者孙博洋摄

人民网赣州8月11日电 (记者孙博洋)“与赣州当地科研机构的良性互动,让企业在创新和研发上获得了加速度,科研机构有完备的实验室研发能力,而企业具备生产线批量验证的能力,双方结合事半功倍,让创新成果更快形成产能。”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一家稀土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周青告诉记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近年来,赣州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汇集,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打造科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目前,赣州全市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有项目205个,总投资946亿元,2022年度投资253.6亿元,建设进度超过时序进度。2022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53.29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8.8%;1-6月全市规上企业申报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1.64%。

据介绍,赣州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突出县域创新,各县(市、区)均制定出台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工作方案及科技新政,县(市、区)科技惠企资金预算达3.38亿元,增长160%。其中,赣县区实行了重点科创项目“1+3”项目长帮办服务机制,力促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图为采访团记者走进稀土永磁材料生产车间调研采访。人民网记者孙博洋摄

周青告诉记者,公司已经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还获得了江西省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项目、省级工业发展专项新兴产业倍增项目支持,对企业发展提供了助力。目前,公司主导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列车、汽车工业、电机工程、医疗保健、五金机械、传感电声、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领域。

搭建创新平台新技术产业化获得加速度

在赣州,创新平台备受关注,赣州市制定了《赣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赣州市科研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赣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管理办法(试行)》和《赣州市众创空间管理办法(试行)》等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研发平台及创新载体奖补资金1900万元,用于支持激励赣州科研平台创建和发展。

同时,赣州市正在全力支持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和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项目一期,完成总工程量约68%,完成投资约5.25亿元。

赣江创新研究院院长齐涛告诉记者,在建设的同时,赣江创新研究院已经与20余家高新企业签署技术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项,其中9项在本地转移转化。并且,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招收3届研究生,目前在读研究生共575名,其中博士生107名、硕士生468名。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证。发展科技,需要从技术研究到应用落地的整体发力。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产学研用融合和科技成果应用落地,来推动技术商用。

优良创新环境吸引高科技企业聚集

赣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特殊区位优势,也使其成为大湾区产业承接地之一。近年来,赣州持续加大融湾力度,强化与深圳、广州、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与人才合作,推进共建“科创飞地”“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等创新平台。

赣州市定南县被称为“深圳北五环、融湾第一站”,当地一家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企业总经理顾峰告诉记者,企业能够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也得益于当地良好的营商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定南县与优势资本、赣州发投共同出资成立了该县第一支工业产业基金,资金规模1个亿,专项用于扶持技改升级。

图为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光伏玻璃产品应用。人民网记者孙博洋摄

顾峰介绍,获得扶持的二期项目即将投产,该项目引进了全国玻璃行业首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通过科技赋能,全线采用世界一流领先技术,不仅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并且生产的成品最薄1.6mm厚度、最大2400mm长度、1400mm宽度,目前全球仅有20%的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可生产。

而定南县另一家专注于铝合金复合式轮毂新工艺研发的高科技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发了降噪车轮专利技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当地的对口帮扶。

图为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采用新技术制造用于出口的赛车用轻质轮毂。人民网记者孙博洋摄

该企业总经理罗维旭表示,为让企业早竣工、早投产,定南县组建了项目专班,人员由分管县领导和县相关职能的业务骨干组成,蹲点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厂房建设、展厅装修、设备采购、厂区绿化、设备搬迁等事宜,均有专人对接、跟踪提醒、督办协办。

据了解,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只用了6个月时间,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定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