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伪造银行“贷款产品”信息诈骗

发布时间:2022-09-26 14:36:37 |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 作者:张文章 | 责任编辑:乔沐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有些群众、企业面临资金困难。近期,部分金融消费者在电话、短信等渠道收到伪造银行“贷款产品”的相关宣传信息,并附有业务办理链接。一些消费者根据伪造信息内容下载手机APP、填写个人银行账户和密码后发现银行账户存款不翼而飞。9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发布关于警惕伪造银行“贷款产品”信息诈骗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可疑信息莫回应,异常信息莫惊慌。

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指出,骗子伪造银行贷款产品信息诈骗行为通常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是骗子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途径散布贷款信息,通常使用“超低利息、超快到账、超高额度”等噱头引诱消费者点击广告链接,并利用国内各大银行的招牌取得消费者信任。第二步则是消费者受诱导,根据要求下载所谓的“手机银行”APP或点击链接进入“银行官网”之后,会发现所呈现的网站和正确的网站相似。大部分消费者因此打消顾虑,在网站里输入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手机号等信息。殊不知这是骗子伪造的网站或手机客户端。第三步,消费者在输入个人信息后,网站会以“输入信息错误”“个人账户异常”等理由,宣称消费者账户被冻结,引诱消费者与网站“客服人员”联系,并进一步诱导消费者向特定账户转款缴纳“解冻费”“验证金”等费用;部分虚假网站会先行告知消费者贷款已下放,向消费者发送虚假账户余额变动短信,并要求消费者向指定账户缴交“手续费”“提现费”等。一旦消费者按照骗子要求转款后,骗子便会关闭诈骗网站或APP,并将受害人拉黑。

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可疑信息莫回应,个人资料需保密。公安部门反诈中心提示,骗子发送短信号码大多为00、10开头的长号,收到此类来源不明的银行产品、服务信息,在无法核实信息来源时切勿点击链接或拨打链接附带的“客服人员”电话;不要轻易将个人身份信息、手机号码、银行账户密码等告知他人或登录可疑网站,不随意向他人透露接收到的手机验证码信息。

异常信息莫惊慌,网上转账需谨慎。在收到“账户异常”“资金冻结”“将影响征信”等提示后无需惊慌,应保持冷静,暂停下一步操作,致电银行官方客服或到附近银行网点咨询,判断信息真伪。正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切勿未经核实向陌生账号转账。一旦发现被骗,应在第一时间报警并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及时止损。

核实信息莫轻信,借款融资需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轻信“免息”“免担保”“不上征信”等宣传广告,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应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通过网络渠道、手机银行等方式办理业务时,应多方核实信息,部分虚假网站故意使用与银行官网接近的字母组合行骗,广大消费者进行操作时,应擦亮双眼,审慎辨别。(记者 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