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市场”赋能新农业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发布时间:2022-11-25 16:27: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雅希 | 责任编辑:乔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日,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务数据和“政府+市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采集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建立“双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创新搭建双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应用场景,赋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农贷通”平台助农更快捷

“以前,在农村很难贷到款,如今好了,在村里就能贷到款。”在双流区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王先生说。

近年来,双流区把提升农村信用等级、扩大授信贷款规模作为支农、惠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依托线上“农贷通”平台+线下“政府+市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融合机制,在“农贷通”平台数据库基础上升级搭建具备双流区产业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承载于农贷通平台的“信用体系”板块中,实现与“农贷通”后台数据库的数据对通,互为补充。

今年以来,双流区“农贷通”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提供基础公共数据、市级及以上的涉农补贴,权证类数据及金融机构应用服务窗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农贷通”平台补充特色、产业类型及经营规模等数据,通过两库数据融合运用,有效提升“农贷通”平台服务本地涉农信用体系建设能力。

大数据赋能信用管理更高效

记者了解到,为积极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双流区聚焦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及链条上关键主体发展特点,围绕特色产业分类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指标模型。

通过建立并完善信用数据归集标准,形成包括数据格式、技术规范和业务数据规范在内的数据采集模板,使入库数据业务含义清晰准确、数据更新及时,能支撑政策分析、行业监管、金融服务等业务场景。打通政府部门相关政务数据、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采集的相关数据、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数据、“农贷通”平台归集的相关数据、第三方征信机构自有的相关数据这五个方面常态数据的采集通道,通过系统对接及人工导入方式,跟进区域产业发展进程,分批建设,逐步拓展。同时,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访谈和问卷问题设置符合逻辑且注重问题交叉验证,力求数据精准性。

创新信用培育机制更智能

“根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分析,我们建立了‘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池,明确一对一对接培育机制。”据介绍,双流区通过优先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与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实现差异化授信、利率等正向守信激励措施,鼓励信用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信用信。同时,积极指导“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数字化升级,探索推动“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信息实现自动动态更新,对于基本实现数字化的“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信用升级,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创新信用对接方面,双流区通过数据“精准画像”,以产业为依托积极开展并优化“批量授信”或“整村授信”,确保应贷尽贷,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得性与覆盖面。二是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及评定结果在担保、保险、财政、产业等领域的运用,建立“信用评定+”多维度应用体系,组合运用多种优惠金融工具,最大程度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满足度。

目前,双流区依托“农贷通”平台打造的区域涉农信用信息大数据归集、展示、查询和评价系统,构建涉农信用数据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在“农贷通”平台融合搭建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两库数据融合运用,极大地提升了“农贷通”平台服务本地农业主体的能力。

按照“最少必要”原则,归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行为信息及经营信息等,为区内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其进行产品规划或业务决策,切实解决农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内金融机构依托数据库开发和推广专属优惠金融产品,切实增加首贷、信用贷,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作者:成都市双流区行政审批局陈薇区农业农村局 周雅希)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