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城区”海曙三年内从省级到问鼎国字号生态大奖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2-11-30 16:45: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近日,在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表彰授牌活动上,海曙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也是此次全宁波市唯一上榜的区域。
至此,包括海曙在内,北仑、镇海、宁海、象山共5个区(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从省级到国家级,三年时间,宁波海曙问鼎“国字号”生态大奖,原因是什么呢?
作为宁波百姓口中的“老城区”“市三区”,海曙似乎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个国家级的称号有点远:人口密度高、产业结构环境污染隐患大、资源要素消耗高……这些“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通病”,也让这场创建的征途道阻且艰。“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让海曙具备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硬件条件’。近年来,海曙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海曙拥有了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进行列的实力和底气。”市生态环境局海曙分局局长周宏华深有感触。
9条申报要求、34项建设指标、400多页申报材料的背后凝结着这个区域的战略定力和发展定位——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强化赶超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打造美丽海曙升级版,打响“海曙·创造美好品质”品牌。坚持“生态优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最严密的政策制度,为美丽建设“造浪”。
在海曙区党代会和人代会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被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海曙的意见》《海曙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海曙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美丽城区建设亮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坚持“生态优先”,离不开一项项美丽改革和创新的加持。在海曙工业碳管家平台上,小小一张监测图,红橙绿指明高中低三类碳排放企业,方寸间实时监测区域上百家企业水、气、电等多维能源数据;
针对秸秆焚烧这个“老大难”,海曙利用秸秆高空瞭望和道路扬尘在线装置,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和预警;通过重点打造“无异味园区”和“城市环境眼”,向相关部门准确告警推送并完成处置246起,园区异味超标告警和相关信访投诉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针对区域产业“低小散”的现状,海曙以“亩均论英雄”,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说“不”。近三年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相继完成金属表面等5个行业深化整治提升,治理淘汰涉水污染企业88家。
一周前,海曙龙观乡光伏项目入围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该乡光伏新能源推广行政村普及率达到90%。除了龙观乡,海曙正在创建全省整区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架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光伏桥”。
为了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宁波海曙区持续打通低碳渠道,章水镇、龙观乡、李岙村、水岸心境社区等2个镇(乡)6个村(社区)入选省级低(零)碳试点单位,总数列全市前茅。随着洞桥垃圾处理中心的运行、望春工业园区循环化的不断探索改造、雅戈尔5G智能制衣实现传统服装制造向互联网转型升级,全区低碳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针对大气、水、土等环境质量短板,海曙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持续“向污染宣战”——保卫蓝天,开展城市扬尘、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厨油烟、秸秆焚烧等“五气共治”,清理散乱污企业496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0家,治理VOC等废气排放企业48家,累计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034辆;
“甬有碧水”,全面排摸28个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考评河道及监测点位,持续开展水质监测考核排名和月度晾晒通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业企业整治“回头看”,全区所有镇乡(街道)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市创目标,13个镇乡(街道)通过省创验收,10个工业园区(集聚区)成功创建市级“污水零直排区”;
“净土清废”,对辖区受污染耕地“源解析”,累计创成7大类“无废城市细胞”46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7个、高标准示范小区93个,连续四年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优秀区。一系列治污组合拳,旨在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近三年,区域环境信访数量实现三连降,年均下降15%以上。海曙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出台《海曙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划分12个环境管控单元,为全区环境空间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近几年,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曙龙观乡成功“出圈”,被授牌“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入选全省、全市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以龙观为圆心,海曙做足生态文明创建长板,主动开展四明山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助力四明山区域乡镇共同富裕。
随着生物多样性友好教育基地“诗经花园”“本草园”“昆虫记”“飞鸟集”等特色园区、“蕨类绿道”“中华水韭池”“鸳鸯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型基地,以及人工鸟巢、人造灌木丛、昆虫旅馆等多样体验基础设施的建成,龙观乡生物多样性“智库专家团”、生物多样性小小代言人、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以及当地生物爱好者,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体验队伍中,全民参与、全员友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初步形成。支持生物多样性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辟“蛙部落”“萤星海”基地,策划5·20世界蜜蜂日、桂花节、稻鸭节等创意文旅活动,打造具有生物多样性元素的网红打卡点20多个。
“守护生物多样之美,要聚更多之力”。海曙区政府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战略合作,全面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2.0版;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打造宁波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同中国计量大学签订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标准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和共同富裕的“海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