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

发布时间:2022-12-02 16:20: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席向鹏 | 责任编辑:乔沐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相继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尤其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系统阐述了数字经济现有的产业机构和发展逻辑,并明确了未来数字经济的潜力和方向所在。

纵观国际国内数字社会发展实践,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速“数字蝶变”,数字化改革对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影响深远,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早已成为普遍共识。据有关统计,就国内而言,自2013年1月公布第一批90个试点城市至今,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已达749个,浙江省“整体智治”、北京市“接诉即办”、上海市“一网通办”等省级平台,福州市“数字福州”、苏州市“苏周到”、佛山市“数字佛山”等市级平台,海淀区“城市大脑”、张家港市“智慧城市”、福州鼓楼区的“鼓楼智脑”等县区级平台都给其它城市以很好的借鉴,成为数字化政府带给全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十亿三千万人,这不仅表明我国网络技术进步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已成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或区域建设智慧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加之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尤其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和虚拟现实等领域得到充分发展进而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从侧面反映出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化,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可否认的是,在智慧城市发展初期,因认识不“智慧”、规划不系统、标准不规范、人才不充裕、应急能力不强等诸多原因,不乏花费大量资金搞数字化建设但收效甚微的案例,“烂尾”工程、重复建设等问题大量存在。

但随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基层政府逐步认识到新型智慧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从以建为主转向长效运营、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转变,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近两年,各地政府相继发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或行动计划,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武汉、长沙等城市还争相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标杆,大有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趋势。特别是基于一批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和都市区不断涌现,相继产生了“智慧城市群”的概念。例如,广东开始主导打造珠三角智慧城市群、陕西主导建设关中智慧城市群、江苏开始规划苏南智慧城市群等。

纵观发展过程,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兴起开始,无论是我们姑且称之为点状试探的1.0阶段,还是大系统集成的2.0阶段,或者当前以“新基建”为基底的网状辐射3.0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扎扎实实经历了探索期、调整期、突破期和融合期,逐步形成众治、共治和智治相补充、相协调的数字治理生态,其整体性、智慧性、生态性、包容性的特点更加突出,在产业促进、区域共治、城市群协同、精准治理、双向触达、超时空预判,进而实现精准干预方面发挥了变革性促进作用,全面激发了社会创新和创造活力。

如今,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各级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改善城市运行管理、发展数字经济、重构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动力和新途径,它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末梢工程和必然趋势。根据IDC《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的IT总体投资达259亿美元,年增长率15%。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数据预测,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政府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转变的重要抓手,或将长时间处于深化发展和高速发展期。

而在由中国信通院联合京东云主办的“CAICT TALKS与谈云说AI·智慧城市高端对话”上,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却表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主要体现在保障老百姓福祉、体现公共属性价值、注重协同价值等方面存在需求分析不精准、精细化管理不对称、数据归集共享效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情况如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对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对区域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情况有一个系统客观的评价。重点不外乎聚焦三个方面:需求合理性、运营的长效性和服务的高效性。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复制和粘贴,因为每个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围绕城市健康成长展开的,是赋予城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城市自身发展的新陈代谢机制。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服务于城市管理,更深层次是服务于城市自身发展,即将组成城市的要素,包括:环境、设施、居民、经济、文化等,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否能够保障城市高水平运转,是否能够不断为市民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是否能够持续解决城市管理运行中的难点和痛点。这就要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智慧城市与数字基建、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社会治理、城市安全等有效结合。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首先基于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准确合理做好需求分析,以需求带动业务发展,业务带动数据归集,数字驱动经济,经济带动生活,生活再衍生新业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长效运营才能可持续发展。当前多数智慧城市项目具有建设主体多元、运营主体多元、运营对象多样、回报机制多种等特点。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EPC工程总承包、政府平台公司运营、联合公司运营等是当前主流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这就造成智慧城市建设乱象,一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政务外网支撑不足,部门连通性差;二是信息资源过度分散,一体化水平不高,政务专网杂而多,数据不能共享,人为壁垒严重;三是内部管理系统封闭,城市治理协同水平不健全,公众参与度低;四是主体安全保密体系缺失;五是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六是迭代更新缓慢,跟不上城市发展和治理需求。以上问题警示我们,要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长效运营,必须规划先行,自上而下构建长效运营生态;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长效运营模式;必须管运分离,强化专业运营和监督;必须注重实际,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另外,还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效运营评价体系,让市民真正参与到项目的事中事后的评价中去。

智慧城市服务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能大幅度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效破解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还体现在社会事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全面快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使得城市能抵御危机、适应环境、积蓄能量和财富、居民乐居、富有文明。所以智慧城市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发展导向。所有的建设如果不能聚焦老百姓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用户的需求,服务就会出现“脱钩”,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反应就会出现“延迟”,管理就会出现“空指挥、白指挥、瞎指挥”等现象,老百姓的福祉得不到保障、公共属性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市民体验感、城市体验感、社会体验感都会降低,服务的高效性则无从谈起。

受三年疫情冲击影响,智慧城市建设在创新协同、为民服务、数据共享、产业赋能、安全保障、绿色低碳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导向,政府牵头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意义重大,地方科技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易”也将加速数据融合与共享,线上孪生城市的智慧空间必将打破时间与空间束缚,让居民分享到更具层次的互动体验。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上要强化基础能力,积极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协同,推进安全体系建设;在服务保障上要加强“一把手”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强化人才引领和考核评估,努力实现统筹管理一体化、数据目录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共享交换一体化、数据服务一体化、算力设施一体化、标准规范一体化、安全保障一体化。

发展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的价值生态,已成为各地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者:兰州星楫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席向鹏)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