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三个聚焦” 探索乡村振兴双流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02 16:20: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久斌 | 责任编辑:乔沐

——关于双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破解“三农”瓶颈的治本之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按照《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办公室、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集中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的通知》要求,今年6月、7月,我带领空港兴城集团、空港绿道公司相关同志赴彭镇、黄龙溪等地开展专题调研,期间对崇州、大邑等地的优秀乡村振兴项目进行了走访,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走访调研、开展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系统梳理剖析现阶段我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自主开发的彭镇临江村119.42亩项目及周边相关项目工作情况,对探索破解农村产业薄弱、发展资金短缺、农民参与受限等问题有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省委、市委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双流区坚持把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高站位谋划与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城市能级相匹配的“三农”新路,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2021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4.17亿元,同比增长4.7%,农业产业实现良好发展;全区已建成并入住幸福美丽新村达25个,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同比增长9.5%,农民收入实现持续提升。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双流建设公园城市的必由之路。经历多次区划调整,当前双流实际管辖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城区建成面积117.6平方公里,乡村及其他区域近管辖总面积的75%,9个镇街均连城带乡,呈现大城带大乡的格局。按照“三区三线”初步划定情况,双流区乡村空间可能从以前的182.65平方公里,增加到296.83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管辖面积64%,广阔的乡村区域将成为双流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主阵地”。同时,立足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世界变局,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等现实情况,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支撑,向靠消费和投资推动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转变,乡村有尚待挖掘的巨大消费市场,乡村区域将是双流创新公园城市示范区空港表达的重要增量空间。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选择。收入能否持续快速增长,是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开展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一系列举措,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上年增长9.7%,但对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城乡居民收入仍有差距。双流一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差距仍然存在。202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28,相差20629元、约37%,农民收入还需进一步提升。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能够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增强其勤劳致富的精神动力,并让农民通过收入提升相应增加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满足新时代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现阶段双流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工作困难

近年来,双流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编制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构建“12345”乡村发展整体架构,“三农”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但对表“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三个必须”工作指引,对标天府新区、崇州等区(市)做法,现阶段双流区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筹措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

(一)品牌价值低,产业“特色少”。总体来看,双流区的农业产业虽然在发展导向和结构调整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与其他产业也有了融合发展的良好趋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品链条短。经过多年发展,双流已形成永安葡萄、二荆条、冬草莓等6种具有双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但这些农产品多以原料供应为主,精深加工不足,产品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从产地到餐桌的产业链条还不够健全,且品牌价值与“郫县豆瓣”“安岳柠檬”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品牌相比还有差距。二是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产业“接二连三”发展不充分,区内乡村产业以生态观光、体验采摘、“农家乐”休闲、乡村餐饮等为主,“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产业融合层次还比较低,全区层面还缺少一批产业特色突出、配套设施齐全、消费场景多元,能够以点带面促进双流区乡村振兴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的“农业+”标杆性示范项目。三是农村市场经营弱。目前,双流区农业及相关产业“市场化”水平还不够高,对规划、信息、劳务、金融等为农业生产及产业融合提供全过程服务的专业化团队整合不足、利用不充分,部分乡村项目可落地性不强,持续性较差。比如,棠湖云栖里项目尚未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农业体系,至今未实施落地。

(二)实施成本高,项目“融资难”。从实际调研看,“缺钱”是制约双流乡村振兴实现“跨越式”提升的一大影响因素。一是要素保障支撑不足。土地是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项目建设的重要要素支撑,也是项目融资的重要载体。前些年,在推进一三产业互动上,出现了一大批支撑项目发展的建筑物,但大部分是违法建设或大棚房,这些都不能进行融资,也导致很多农业项目不敢进行投资开发。以桃沅岛项目为例,因土地要素未落地,该项目至今未进行农业产业打造,造成2880亩农用地利用低效。二是生产投入成本较高。由于村集体自主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缺乏专业技术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项目实施周期过长(目前双流区乡村项目从立项到最终取得验收批复时间周期一般为3-5年,彭镇新安村项目实施周期长达8年),各项支出成本相应增高,导致土地整理项目成本整体增加。以黄龙溪响水村为例,其挂钩指标成本近59万元/亩,高于区土储中心50万元/亩的收储价格,出现价格“倒挂”的情况。三是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然而投入大、抗风险能力弱、生产周期长、回报率较低等因素让农业发展普遍面临融资瓶颈。目前,双流区农业企业和乡村项目资金来源除政府财政补贴、投入外,大多依靠农户自筹,贷款业务主要是信用合作社和银行借款,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极其有限。

    (三)利益联结松,农民“参与弱”。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但立足现阶段双流区的实际情况,在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利益联结不紧。就双流区而言,政府、村集体、村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项目开发工作机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还是由政府“一元主导”,项目立项申报、竣工验收环节大多由村社、镇街负责,村民参与普遍局限为提供土地、房屋等实物资源获取土地流转、租赁收入,在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参与较少。二是农民参与不深。由于城镇化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在农村的主要为老人、小孩及带资进村的“新农民”,农村原本的人口结构和现状被打破,农民与土地渐渐隔离。比如,彭镇金河村、永和村等地大部分年轻村民外出务工,在村人员基本为老人、儿童,劳动能力较弱,与村集体联系减弱,对村集体发展积极性不高,村民对乡村项目的“参与感”和“支持度”较低。三是专业技能不足。随着乡村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一些村民的文化素质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加之缺乏专业技能,就业渠道窄、创业能力弱,部分土地流转、租赁后“洗脚上田”的村民没有合适的工作,不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激发乡村活力。

三、破解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上述双流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自主实施的彭镇临江村119.42亩集体建设用地项目及相关项目开发情况,在深入对表对标的基础上,形成如下工作思考和解法探索。

(一)聚焦特色化、市场化,建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补好产品链,增强产品价值。对表中央一号文件“大力发展高端农业,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工作要求,借鉴“郫县豆瓣”的成功经验,补齐永安葡萄、二荆条、冬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链条,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价值。比如,可围绕黄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以“功能复合”为重点,建设集农作物育秧、烘干、粗加工、储藏、研学体验等农事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黄水农事中心,进一步建强农事生产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再比如,双流区全域种植草莓约5.4万亩,可参考崇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经验,通过深化草莓深加工、强化品牌营销宣传、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构建展示展销特色园等多种方式,带动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和观光农业等融合发展,提升双流草莓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延伸产业链,促进融合发展。围绕双流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工作实际,以航空、艺术、科技、体育等新动能为依托,结合在地文化和群众需求,充分挖掘产业功能和双流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以彭镇临江村119.42亩项目为例,我们在深入研究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基础上,立足119.42亩项目的区域优势、生态本底、文化资源等实际,确立了打造“成都首个融合公园城市与乡村振兴的微度假胜地、农商文旅综合潮玩休闲目的地及成都大都市范围城乡融合增长极”的项目定位,以“农业+”为主线,对标美国罗里·迈尔斯儿童冒险乐园、法国“小王子”主题乐园、达拉斯植物园等优质品牌IP,探索其中国化路径,力争通过本地化创新和设计,创造出自己的乡村自然主题研学乐园品牌IP。同时,有机联动周边徐瓦窑林盘、临江村31亩原址流转地等项目,通过配套开展农业种植,提升改造周边林盘及小区房屋,植入消费场景,实施农田景观打造等方式,梯次撬动119.42亩项目周边350亩、2000亩及万亩范围的农业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市场链,提高经营水平。坚持商业逻辑,将项目后期市场运营前置,融入项目策划和规划设计,以运营前置倒推规划设计,以设计施工一体化保障建设效果,力争让乡村建设的每一分投入都能发挥出市场价值。在推进119.42亩项目上,公司在项目策划阶段,通过商业资源初步访谈,梳理分析商家对项目看法及拓展意愿,有效识别意向合作方,促进提升业态落地可行性。在项目设计阶段,统筹考虑主力业态的通行性商业硬件需求(层高、面积、荷载、水、电等)及功能规划,推动商家精准落地。

(二)聚焦降投入、广开源,着力破解项目资金短缺。一是强化国有公司参与。借鉴天府新区、崇州等区(市)成功经验,探索将专业化国有公司作为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小拆)收储(预收储)主体和新增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主体,全过程参与指标验收、产业建新落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工作,推动为乡村后续发展提供要素支撑,并促进实现乡村资产融资。二是充分整合优质资源。树立“乡村振兴,国企先行”的工作理念,进一步用好国有企业资源禀赋,健全完善“政府主导、国有企业牵头、专业合作社协力、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以国有资本的带动效应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以专业化统筹和系统化推进搭建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拓展的平台和渠道,缩短项目实施周期,降低项目投资成本,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值、农村发展。三是大力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资本化路径,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工作、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土地资产化、证券化改革,使农村最宝贵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收益权能变成有效的资产质押物,形成撬动金融资源的融资工具,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同时,大力构建以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开发性资金为引导,财税优惠政策为杠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为主体,合作金融、互相金融、保险金融为辅翼的乡村项目筹资体系。此外,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基金、农村土地整治贷款、发行专项公司债及绿色债等多种方式拓宽乡村项目融资渠道。119.42亩项目已探索了乡村振兴债、绿色金融、并购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先后与农业发展银行、农商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取了4亿元的拟授信额度,乡村项目融资壁垒正逐渐被打破。

(三)聚焦强联结、提素质,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借鉴大邑等地做法,以“共建共享”理念为依托,建立“政府+村集体+国有公司+专业合作社+示范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引领下,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把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各方主体引导好、组合好,扩大优势农产品产业规模,带动农民持续致富。同时,由政府牵头,探索通过国企注资、“订单产销”等方式,统一实行生产规划、技术指导、劳务调度、标准生产、产品购销,力争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二是创新农民增收方式。在鼓励农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入股乡村项目,通过“股权收益分红”“保底+二次分红”等分配方式获利的基础上,在项目建设施工、基础管护、运营经营等各环节设置合适岗位,让农民能够参与项目建设运营或开展承包经营,让产业链和价值链真正与农民“联得上”,推动农民增收与项目增值、红利共享并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目前,119.42亩项目已按照此思路初步形成了国有公司主导,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方参与的“共赢机制”,明确了引导村民进行土地出租、合作联营、自主经营等经济活动的新型“合伙人”模式。经初步估算,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带动周边农户200余人就业,每年实现增收超2000元。三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紧扣乡村人才需求,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以拓宽农业产业链、扩大就业增收为出发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掌握现代化先进实用技术的“蓝领”农民。同时,培养一批懂农业、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挖掘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作者:成都空港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王久斌)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