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打造数字化城市建筑垃圾全程监管新型样本

发布时间:2022-12-06 15:02: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晓众 | 责任编辑:乔沐

目前,在宁波市轨道交通云飞路站施工现场,一辆装满渣土的清运车辆有序通过称重地磅。伴随电脑屏幕上的数字跳动,一条与该号牌车辆绑定的渣土装载数据第一时间传输到宁波建筑垃圾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后台。

通过实时采集渣土清运车辆的牌照信息、运土量、运行轨迹等数据,工地建筑垃圾在产生的一瞬间就纳入‘无死角’监管网络。可以说,数字化改革大大提升了城市固废监管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建筑垃圾处置是“无废城市”建设重要一环,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宁波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打造建筑垃圾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并推进地方立法,成功探索出一条集“全程监管、精准服务、高效执法、智慧决策”于一体的建筑垃圾处置新路径,不仅有力补上了传统监管模式下基础信息掌握不全、产消调控不精准的短板,也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便利度和获得感,为全国全省同行业法治化标准化监管提供了“宁波样本”。2021年4月,宁波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应用场景率先在浙江省上线,当年就列入浙江省建设厅首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试点项目清单名录,并入选《中国城市环卫行业智慧化发展白皮书(2021)》建筑垃圾应用典型案例。

走进宁波市综合执法局宁波建筑垃圾管理平台指挥中心,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呈现在眼前。轻点鼠标,清运企业数量、运输车辆数量、在建项目情况、运行消纳场地、车辆违法信息等数据一览无余。“借助地磅、电子围栏、车载摄像头等监控装备及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我们重构了建筑垃圾监管服务的基础逻辑和实现路径,基本实现运输全过程动态跟踪、处置全方位实时监控、执法全天候在线跟进。”分类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系统登记出土工程项目超过600个,处置场地近300个,车辆4500多辆,实现“两点一线”基础数据全覆盖。

不仅建筑工地有“鹰眼”紧盯,车来车往的渣土处置场地也实行全流程“可视化”监管。在江北区豪城渣土(泥浆)转运码头,所有清运车辆严格凭票进出,渣土从车辆入场、转运上船到海上运载再到围垦场地倾倒,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监控。与此同时,码头管理方还可借助数字化系统进行运力的及时调度,确保每吨渣土都能准时运抵消纳场地。

数字赋能高效监管。依托监管服务应用的智慧化报警功能,系统上线以来已自动推送办理违法案件5500余件,办案量同比增长16%,其中非现场执法率达78%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打通多跨自治的数据瓶颈,借助运输车辆登记证、道路运输许可证、工程项目出土数量、消纳场地可受纳量等一一在案的信息基础数据,实现施工许可、超载超限、信用评价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推动形成多跨协同的闭环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服务效率50%以上。

“接下来,我们还将探索开发建筑垃圾监管的手机应用,让市场主体都能通过手机来实现信息的高质高效共享,提高建筑垃圾处置的效益和效率。”分类中心负责人说。

伴随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应用场景在全省的率先上线,宁波把建筑工地、清运企业、处置场所这三者用大数据紧密绑定,探索从“乱”到“治”、从“治”到“智”的全面转型。目前,仅接入该应用的工地和处置场地视频、地磅设备就有1100多个。今年7月,《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建筑垃圾源头、运输、处置管理等作出系统详细规定。这意味着宁波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将建筑垃圾监管服务信息系统纳入了法治平台。与此同时,宁波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管理规定(DB3302/T 1130-2022)等配套地方标准应运而生,对异常停车、车辆掉线、不按规定线路运输、进入禁行区、消纳场地满溢等违规行为,系统自动生成和保存证据链,推送行政部门进行联动执法。

建筑垃圾监管的最终目的是让垃圾“有地方去”。这两年,宁波强化政府调控作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了收运、处理、资源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链。目前,宁波全市6个中转码头、近300个陆上处置场地的建筑渣土年处置能力已达1.45亿吨。(图文:宁波市生态环境局 陈晓众)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