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幕:中国电影期待走出低谷

发布时间:2022-12-21 17:04: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蓝方 | 责任编辑:乔沐

12月18日,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三亚市开幕。本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为期八天,通过电影展映、创投会、高峰论坛等活动,致力于加强国际电影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促进电影创作繁荣。

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王斌表示,海南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红利,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电影人才,努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全球电影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在海南聚集,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希望国内外电影界人士,充分借助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这一平台,共同分享中国电影市场新机遇。

数据显示,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2021年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7%。但作为文化产业龙头的电影,三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长期在低谷中徘徊,2022年11月全国电影总票房5.6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73亿元下降了70%。

在这样一个中国电影的十字路口,“自贸港+电影”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备受关注。当前正值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时期,电影产业对自贸港有何期待?自贸港能否成为中国电影的新引擎?众多业内资深人士在本届电影节上分享了他们的体会和建议。

12月18日上午举行的海南自贸港建设赋能电影产业稳步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冬认为,围绕“旅游+电影”这个方向,海南电影可以做很多事情:一是全力用好用活自贸港的有关政策;二是打造属于海南的属地IP、文化IP,包括电影精品力作的落地、电影主题公园的建设等;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基金,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到海南;四是要面向世界请进来,吸引全球人才来海南拍电影。

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看来:海南成为电影强省,要抓好三个关键词“政策、人才、流动性”。傅若清说,要充分发挥自贸港的流动性,即资本的流动、物质的流动、人才的流动。流动性促进了海南内需和外延的双循环,这是自贸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优势。

一直以来,海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内容资源和灵感源泉。

在18日下午举行的“纪录影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表示,纪录片是最合适国际传播的一大媒介。比起有着独特地域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人产生共鸣。“海南元素的纪录片可以充分展示海南的历史文化和本土的底蕴,还能关照到全国受众的需求,并通过镜头的语言呈现给观众。””

纪录片导演杨超表示:很多年轻导演都在准备自己的项目,在未来的这轮增长里边,我觉得纪录片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特别在海南,因为它和很多旅游文旅行业直接相关,会得到市场的很多支持。

12月20日举行的在“立足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电影创作论坛上,独立制片人张宇介绍说,过去三年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他很难启动一些大型电影项目,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对小成本影片精益求精。“所以,一些好的选题希望得到政府资金上的支持,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帮助一些国际化、先锋化的选题推广出去。”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逸松认为,国际化视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做电影要回归创作本身,要利用国际化视野来帮助中国电影进行创作,“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电影创作本身,从国际视野上汲取营养,推动自身发展。”

此外,以“向光而生,与影同行”为主题,本届电影节“金椰奖”共收到来自全球116个国家及地区的3761部影片参评。经过层层遴选,共有29部影片入围角逐“金椰奖”。“金椰奖”评委会由扬•舒特、戴锦华等十几位海内外电影艺术家组成,著名导演黄建新出任评委会主席。

作为当下中国气候最温暖的地区,这个季节的三亚和海南,承载着众多电影人的寄语和期待,有理由成为中国电影走出低谷,拥抱繁荣的启航地。(图文:张蓝方)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