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石碑:党建红“燃”壮家新村发展“旺”
发布时间:2023-02-03 11:12: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郑舒予、杨国永 | 责任编辑:乔沐乡村振兴路上,西畴县新马街乡石碑村一直在谋变,小小壮村如何在保留本村少数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汇集大能量发生“蝶变”,离不开党建引领和党群力量的凝聚。
带着“必须让村子大变样、日子越过越像样”的目标,近年,石碑村以打造人才“强引擎”,形成致富“新优势”,开创治理“新格局”,促成环境“新蝶变”,筑牢民族团结“幸福门”为手段,积极引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石碑村振兴见实效。
党建引领,打造人才“强引擎”。石碑村坚持“抓党建、强队伍、促振兴”的工作思路,通过建强村级班子队伍、激活振兴发展强力“引擎”。动员、吸纳三农经验丰富、干事创业动力足的6名能人加入村组干部队伍,着力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领导班子;坚持党建“双培养”模式,将多名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培养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创造力显著增强。结合“头雁”工程和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挂联单位、驻村工作队,乡贤、致富带头人、“土专家”,以及8名在外就职公职人员、12名技术人员集思广益,为石碑村的发展出谋划策3次,共收集意见建议30余条,做到以本土人才队伍壮大“燃起”乡村振兴发展的“旺火”。
产业为要,形成致富“新优势”。村党支部立足石碑村空气质量优良,水资源充足的自然条件,不断完善农田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夯实了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在着力培育坚果、苦参、砂仁、枇杷、生姜等绿色产业的基础上,集中“火力”发展200百亩辣椒产业基地,采取“村党委+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组织本地辣椒大户抱团发展,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内部沟通交流,推动党建引领、政府推动、企业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渐成熟,实现主导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效益最大化。党建引领红色辣椒产业与绿色产业交织,让群众致富的这把“火”越来越“旺”,2022年全村人均产业收入达6400元,人均纯收入达23000元,预计2023年人均产业收入达9000元以上。
干群联动,开创治理“新格局”。坚持“党支部+联络点+群众”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支部为指挥部,以治理干将为“联络点”,全村共创建联络点6个,联系群众72户,营造了“党支部有号召、联络点速行动、群众敢首创”的治理氛围。吸收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有热情的党员和群众进入管理服务队伍,推行“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开展党建引领“四必到”“五必访”解民忧活动,做到走访服务全覆盖,精准对接村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调解纠纷矛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实现民事民管、民议、民决。同时,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鼓励群众敢想、敢干、敢创新,创新了“农户自建‘小三格’化粪池+窨井+‘大三格’化粪池+氧化池”的污水无害还田治理模式,实现污水综合利用。村内生活环境的幸福安宁,促使乡村治理的活力越来越“旺”。
绿美常抓,促成环境“新蝶变”。采取“村党支部+村干部+群众+小行动”的绿美建设模式,用好“加减法”坚持“去污”和“添绿”同步进行,完成全村卫生厕所改造70户,新建公厕1座;完成沟塘清淤3万方,安装“两污”管网5200余米;建设污水井9个,污水收集池2个,氧化塘2个。修整路肩400余米,清理沿线杂草及种植花木800余米,新增绿化2500余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及拆除重砌危旧墙20余处,规整柴草120余处,“裸墙”消除6400平方米,改扩村民广场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68盏。自开工建设以来,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得热火朝天,自筹资金9万余元,投工投劳100余天7000余人次参与建设,从此污没了,绿多了,村内设施越来越“高大上”,整体环境发生了新一轮“蝶变”,日子越过越“旺”
乡风常育,筑牢民族团结“幸福门”。石碑村作为壮族聚居的村庄,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氛围浓厚,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向阳之地,赋予了石碑人天性智慧且能歌善舞的基因。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为宣传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畴精神”和壮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碑村组建壮族文艺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征信卡制度和美丽庭院、平安家庭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村民摒弃陈规陋习,以思想引领道德教化,以文化传承新时代精神,把培育乡风文明、促进民族团结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让文明乡风越吹越“旺”。(图文:郑舒予、杨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