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兴竹,“非遗”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3-02-18 14:47: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博 | 责任编辑:林木竹编有2300多年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从设计到编织成品,需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制作工艺精细严密。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通过人才搭桥连线,促使竹编制作技艺更迭升级,蜕变成该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匠心独运,延续非遗“老”传统。雨城区以当地慈竹为原料,集聚带动2000余名技能人才参与竹梯、背篼等竹编产品制作。发挥返乡人才孙新勇、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升焕等技能人才模范带头作用,筹建龙河新竹编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9个,发展竹编会员300余人。成立雨城区竹编技能培训学校、周公山竹编非遗工作室、竹编工艺坊等功能活动室,开办竹编培训班100余期,培训5000余人次,《周公山竹编技艺》列入区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去粗取精,致力现代“新”工艺。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联动机制,与成都、眉山等地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周公山、八步林竹基地建立竹编加工厂2个,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实现竹编人员就业600余名。实施竹编机器购置补助,鼓励合作社和农户购置现代化竹编机器,对“平面”和“立体”两类粗制技术进行改革,使竹编制品从单一的“簸箕”“背篓”向“藏茶包”“竹签”“竹筷”等工艺品领域进军,形成“农产品包装”“工艺品”“生活用品”三大竹编系列产品。
文创赋能,激活品牌“强”效益。在产品中融入藏茶、熊猫等特色元素,形成易操作、易复制、易推广的雨城竹编模式。建成占地1100平米的“雨城区周公山竹编博览馆”,结合“周公山温泉游”“年猪文化旅游节”“上里民俗文化游”等旅游新业态,探索“文旅+竹编”模式,打造集竹编文化展示、工艺品展销、艺术博览等为一体的观竹源,年均生产竹制品约20万件,实现竹编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带动林农年增收300元以上。(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