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经济对旅游业物流业的影响和国内前景
发布时间:2023-03-04 15:48: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悦人 | 责任编辑:林木数字经济的含义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升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智能机等信息工具来达到提升发展,人类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了处理数据的数量、质量和速度等,也推动了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关于数字经济的战略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爆炸式增长,数字经济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且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数字经济的外延在不断扩展,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更加多元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公成为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新科技融入生活,一个智能化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十四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通过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无论是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十四五规划”中对物流业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要打通并链接各行各业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生产要素,以全局思维构建数字供应链生态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要抓紧搭建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引擎,以数字经济概念为支撑;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对物流行业影响和前景
众所周知,物流业务量越大,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依赖就越强。打造科技物流服务平台,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流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市场规模非常大,运费规模超过了6万亿。如果加上潜在信贷、车辆资产、保险、油、ETC、汽配市场等等相关产业,整体的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物流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由此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生态之下,如何顺应趋势借风而行,已成为行业及企业持续良性发展关键。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交通运输和物流的表述包括:“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的征收标准降低20%;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国际物流畅通。”
目前的物流头部企业顺丰积极响应物流快递业“十四五”规划及“新基建”国策,基于“信息网”、“交通物流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产业链建设,构建“智慧物流型”园区和“科技创新型”园区,服务超过1,500家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仓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综合配套服务,助力行业客户供应链优化升级,赋能客户业务发展。截至2021年4月,顺丰控股已成功布局50个城市的产业园项目,物流场地土地面积约8,721亩,已建成建筑面积约172万平米,预计2021年建成项目建筑面积约138万平米,未来三年顺丰产业园管理运营面积预计超500万平米,具有极强的先发优势。2021年1月,京东物流集团与深圳罗湖区正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供应链科技、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建设、产业带和专业市场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罗湖区支持京东物流集团在智能仓储、园区规划设计、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建设、产业带和专业市场深度合作、校企共建、智慧产业创新中心等发挥优势,开展深入合作。2021年5月12日,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披露了招股说明书,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建设智能物流中心、仓储设备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网络触点建设及自营运力提升等项目。
这正说明风潮所向,未来已来。大力发展数字物流无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接下来的十年是整个物流行业数字化的黄金十年,同时也是物流产业互联网化的一个黄金时段。
对旅游业的影响和前景
产业的最大机遇是数字化,最大的挑战也是数字化。做为我国传统文化之遗珠:敦煌是以智慧旅游引领的产业型智慧城市。2014年初,华为与敦煌市政府合作,从顶层设计开始协助敦煌建设智慧城市,针对敦煌的痛点,设计之初就明确原则:敦煌将以智慧旅游为切入点,按照智慧城市整体构架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在智慧城市“兴业、善政、惠民”的建设三原则中,重点突出“兴业”。智慧敦煌总体建设框架为“一个中心、一个基础、四大体系、八大业态”。“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城市)云计算中心。“一个基础”是以移动、互联和物联为基础的传输层。“四大体系”以智慧旅游展示、营销、交易、服务为基础的应用层。“八大业态”涉及到游客、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为主的用户层。敦煌智慧旅游的数字化建设是全方位的,既涉及数字景区建设、旅游营销,还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体系的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等,以及智慧城市几个关键模块。
数字化景区
建立莫高窟预约参观网络平台,以预约模式分流游客,同时构建旅游目的地疏导平台,也可以有效引导并控制未预约去参观的游客,这样通过控制当次参观人数,使影响雕塑壁画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都能得到有效的调控。
无线旅游城市
2016年敦煌已实现市属景区无线Wi-Fi全覆盖,推出了互动游览、手机客户端服务,为游客提供景点介绍、电子地图、自主导览、语音讲解服务,实现了把“导游装进手机里”。
景区物联网
通过建设在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等建设景区物联网IoT,分析游客行为与流量分布特征模型,服务人员减少30%,景区游客承载能力提升40%,游客非参观时间减少20%,减缓高峰人流,提升参观服务质量。
旅游大数据
以无线网、物联网、互联网社交平台为数据采集入口,整合打通运营商、城市管理等部门数据。不仅基于敦煌,还扩大信息来源范围,采集酒泉、张掖等气候资源相似地区数据。而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淡季获取游客的来源地、性别、职业等模型特征,建立游客画像,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实施精准营销。
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
智慧旅游必然涉及城市的交通、购物、住宿、应急指挥、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如何保障百姓和游客的安全及通用服务是敦煌智慧城市重要内容。通过敦煌、华为与甘肃省广电网络三方合作,建设的集云存储、云计算于一体的“飞天”云计算中心,实现了城市社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视频监控、智慧家庭等。通过一系列,构建了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
智慧旅游O2O体系
智慧敦煌还建设了线上交易体系。将线下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整合上线,建成了驼行网、天猫、京东、去哪儿四大交易平台和开放式电商交易系统,实现了景区门票、宾馆酒店、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的线上销售。此外,与携程、驴妈妈、美团、途牛、同程等各大在线旅游服务商合作,分销旅游产品。
春风已度玉门关,在智慧旅游上线之后,敦煌游客年均增长30%。2016年,敦煌旅游接待人数达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8.16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全市GDP占比已超过60%。以2016年为例,月牙泉5月23日起游客人数突破3000人大关,比上一年度提前28天。9月日均接待5910人,10月18日才首次降至3000人以下,旅游旺季累计延长75天。同时,通过智慧旅游平台还向游客更好地匹配了周边旅游资源,2016年1—10月,阳关、玉门关、雅丹、古城等敦煌西线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07.41万人,同比增长53.38%。
数字经济给敦煌城市带来的现实价值还体现在:智慧旅游正在拉升城市整体发展,且能力输出覆盖陕、甘、青、新、宁、蒙6省份的150多个景区。正因为旅游在数字化转型的卓越表现,在2016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敦煌智慧旅游获得“全球智慧城市提名奖”。
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方向
这几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风起云涌、高歌猛进。自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把发展数字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7.1%,增长14.2%;2019年数字产业增加值达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极之一。
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
农业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普及,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拓展显著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绿色发展。
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大幅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部分领域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广泛普及,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
数字基础设施广泛融入生产生活,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的利企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协调统一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和规则体系基本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机制基本健全。政府数字化监管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和市场监管水平大幅提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数字经济安全体系进一步增强。
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国力的影响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受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等因素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瓶颈期,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经济新常态通常有4个标志:一是传统发展方式走到尽头;二是经济内在充满风险,下行压力大,需改变经济增长的大格局;三是稳增长和调结构存在内在冲突;四是中等收入陷阱正在集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发展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同时推进结构性改革。我国政府十分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数字经济的脉络逐渐清晰。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当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新技术已成为常态,技术进步体现在产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最新的前沿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联接、云、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融入其核心流程和管理体系,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可以预见,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全联接、超智能的世界,将积极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王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