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专业社工“三大能量” 放大小区治理“裂变效应”

发布时间:2023-03-17 14:42: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

——山东胜利街道打造“胜利社工”的崭新创举

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是体现民生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为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作为夯实基层治理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以激发专业社工“三大能量”,促进专业能力强、梯队结构优、服务能力强的“胜利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释放小区治理“微裂变”,为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加油加劲。

激发“内热能”:组织培育、热心孵化。“瑞盛社区华瑞小区户籍人口数1196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33人,是特别典型的老龄化小区。”让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一直是瑞盛社区党委书记董华最大的心愿。为了破解高龄老人多、独居多、留守多的治理难题,瑞盛社区以三大举措激发社工“内热能”:

一是组织引导,成立“养老社工室”。瑞盛社区以胜利街道在城市社区推行幸福家园“六型”品牌社区建设为契机,发挥社区内持证社工的社会工作专业作用,联动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等社区内生力量,成立了社区养老社工室,为老服务走向精细化、专业化、项目化。

二是组织孵化,培育“社区助老队”。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室负责人劳永昌发现,通过充分发挥“胜利社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挖掘有时间有精力的低龄老人,培育了社区助老队。社区助老队七十多岁的崔生霞经常来到八十多岁的独居老人张淑兰家,坐在一起拉拉呱,说说天气。张淑兰笑着说:“孩子们都有工作要忙,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有时闷了就想找个人聊聊天,现在老邻居经常上门探望我、陪我聊天,感觉日子更有滋有味了。”

三是组织搭线,创设“社区合伙人”。瑞盛社区策划了“低龄助高龄——‘邻室家’社区独居老年人关爱”项目,并与胜东医院、胜大超市、盛泉医养等12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成为“社区合伙人”,定期为社区老人提供理发、保洁、义诊等便民服务。

激发“机械能”:空间活化、多元协商。锦苑社区锦苑一区是油田移交小区中单体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小区,常住人口3926户。

一是空间优化。小区广场承载着居民开展邻里社交、休闲娱乐所需,但广场噪音、店外摆摊却屡禁不止,商户、居民冲突易发,给社区治理带来不少挑战。为此,社区以优化空间为思路,对公共场域进行了整改和优化升级,环境更加美了。

二是空间利用。怎样利用好空间,让商户、居民从被动配合变为主动参与?社工室里的“胜利社工”想到一个好办法:协商议事。“广场舞噪音太大,影响孩子们写作业”“店外摆摊影响了广场美观”……通过“党群议事日”平台,20多名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反映自己心声。社区集中了居民意见,通过设置活动区域、商业区域、休闲区域、锻炼区域等,并设置了使用时间规定,实现了空间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是空间公约。通过多次协商议事,由王悦良、王丰群、魏丽丽等居民党员骨干牵头,自发成立了由居委会、物业、商家、居民骨干组成的广场治理监督委员会,制定了《锦苑广场公约》,每日开展监督巡查。在广场治理监督委员会的治理下,环境质量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最初‘党群议事日’,大家往往互相指问题、诉苦水,现在大家坐在一起谈共治、话幸福,笑容更多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锦苑社区党委书记杜文秋说。

激发“化学能”:平台支撑、工艺赋能。

一是“搭”平台,“推”品牌项目。搭建“街道社工站—社区社工室—小区社工点”三级服务平台,打造“凤和园”绿色蝶变、“花园里的党课”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治理行动,创新“四邻共享小院”“手工坊”等多个服务居民的品牌项目,累计解决高空抛物、文明养宠、道路整修、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86件。

二是“创”手工,“促”造血功能。“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居民对业余生活需求越来越高。”社区将闲置的公共空间改造为手工坊,“胜利社工”从空闲时间较多的女性居民入手,组织喜欢手工制作的居民,通过学习、交流、提升和互助方式,推出“针心针意”项目,提升了社区造血功能。锦辉社区活动室里热闹非凡,辖区多才多艺的编织达人们正在展示着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看到这些作用人们不禁发出:“这个小兔子口袋里还装着胡萝卜呢,好萌啊!”的感叹。

三是“做”公益,“凝”文化底蕴。社区以公益文化创建为底色,积极走公益发展之路。近百名“胜利社工”全部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通过服务有需求群众3000多人次,“手工坊开办以来,我和姐妹们走出家门,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觉得特别开心。手工坊还通过公益市集义卖、承接个性化定制等实现了盈利,都投到社区基金。我还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感觉自己越来越有价值了。”社区居民李大姐动情地说。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