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会取代设计师吗?周立钢:和传统设计是共存协同的“非竞争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27 16:53: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卢恩伟 钱尹琳 | 责任编辑:乔沐南宋御街畔,凤凰山脚下,山间小径上落满被春风吹下的早樱,杭州博乐工业设计公司坐落眼前。《小盼大咖说》第五期走进博乐,公司董事长周立钢一头利落的短发,精神饱满,聊起工业设计可谓如数家珍。作为工业设计行业深耕二十多年的“老兵”,杭州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中国设计行业十大杰出青年,民建会员,周立钢对于如何打造品牌、打造爆品有着深刻的践行和理解。
“现在AI也能做设计了,你怎么看?”《小盼大咖说》主理人许洁问道。
“以前我一直是认为,我们设计行业应该是最晚被替代的一个专业。”周立钢如此回答,若有所思,“ChatGPT出来之后,我其实危机感还是挺强的,我发现这个设计行业也是可以被取代的。”
AI设计带来了危机感?和传统设计是一种“非竞争关系”
ChatGPT近期热度极大,它是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和代码等任务。
周立钢坦言,在设计领域,有很多部分是AI能够独立完成的,比如基础的平面设计、布局排版、插图等,而且人脑所储存的“数据库”和AI所带的“数据库”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毕竟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人工智能的存储阈值则是可以被设定的。
在这样的智能环境下,设计师的工作终有一天会被AI所取代吗?
“并不全然是这样的。”周立钢看来,虽然大数据模式会对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涉及的仅仅是最基础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对于不同层级的设计师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人工智能和设计师说到底还是共存协同的关系,它能很好地帮我们提升效率。”
高新科技使大部分行业逐渐解放双手,但究其根本,传统的设计行业与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非竞争关系”。
史蒂芬·霍金曾说过:“作为一名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我们可以为世界的利益创造人工智能。它能跟我们和谐相处。我们只是需要意识到危险,分辨出危险,利用最佳实践和管理,提前做好准备。”
人的意识是大脑的产物,而AI事实上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它在其中所参与的更多是辅导和协助的功能。当人工智能工具在设计人员的工作流程中被有效使用时,项目的视觉设计阶段就会变得更快、更简单。
当工业设计被抄袭?原创设计能力的自我支撑
现在的周立钢是一名设计管理者,一位青年浙商;可他在大学时也是留过长发的,在那段青葱岁月里颇有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范儿。
“不能算是艺术家吧,艺术的解释空间是开放的,它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的表达。”周立钢说,现在做的,是作为工业设计师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客户实现增长。
在博乐设计的公司内,陈列着不乏销售过亿的大单品爆款。比如晾衣机,从下面往上吹热风,晾衣服烘干效率有极大程度的提升,这在当时是整个行业中的首创,仅两周就超了700多万的销售额。
工业设计创造两种价值:一是为技术找到新的应用场景,二是为用户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它是设计、艺术、文化和生活多维一体的有机结合。周立钢认为,“基于趋势洞察的产品定义能力是博乐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其中,原创设计能力尤为关键。
但是对于设计者来说,原创作品被他人抄袭和“被背刺”似乎成为了一条必经之路,对于已经设计了很多爆品的周立钢来说,同样如此。他只能这样自嘲:“小抄袭不计较,大抄袭偶尔不计较。”没想到的是,有时候因为这种“不计较”,反而和对方企业促成了一段良好的合作关系。
也许商业关系中就是这样,多一个朋友,永远好过多一个“敌人”。
一个设计品牌要实现自我保护和发展,必须要靠自我支撑——有原创设计能力,抓住行业风口,还有那一点不可或缺的小运气。而这种创意人用心去思考的能力,是AI不能替代的,也是在机器人革命中无价的。
“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他必须要有洞察市场的能力,还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许洁总结说。近期,周立钢每天更新视频号“博乐钢哥”,输出专业而有趣的工业设计观点,被誉为“工业设计网红教父”。他也用自己的个人 IP来证明,品牌的议价权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许洁认为,这种影响力可以体现在视频号等社媒平台的持续输出上面;而且他也在用短视频等方式探索跨境出海,把中国的工业设计推向全球,符合时代趋势,充满想象空间。(图文: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新经济研究专委会 卢恩伟 钱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