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构建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0 10:52: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千五 | 责任编辑:乔沐

立德树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等院校肩负着的重大任务,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德树人是根本。民办高校是开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立院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而党建工作则是选拔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落实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以大党建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教授针对大党建这一系统工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书中表明了具有权威性且全面化的看法,以他的看法来看,民办高校建设“大党建”模式,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内容,包含党的政策、方针、路线与战略;决定党的宗旨、性质、纲领、指导思想。相比之下,“小党建”则更加详细,更贴切师生自身。小党建主要包括具体的党小组、党员、党支部在组织大家庭中工作,在实际理论中学习,建设以身作则的作风。一般而言,相比于大党建,小党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切,与思政教育者工作内容息息相关,贴近于广大师生。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是有效开展民办教育事业的战斗堡垒,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政治核心作用。因此,民办高校党组织需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学校发展,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凝聚师生员工参与人事管理与服务;参与教职工大会,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建设,为保障民办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作出不懈努力。那么,如何构建“大党建”格局以发挥党建功能呢?

(一)举办者认识观念的统一

作为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力量,所以举办者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要发挥必要的决策功能,充分应用党的统战工作方式,把主办单位的宗旨与方式结合起来,把办学宗旨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任者这两个方面,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通过理事会这个重要的载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为学校党委的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大多数民办大学都是按预算编制进行财政管理的。所以作为民办高校的党委组织,要合理落地党建工作经费,为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保证队伍的稳定。

(二)行政班子认识观念的统一

行政班子作为管理组织,需要统一其认识,明确其职能。民办高校党委需要正视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摆正自己的职能立场,要充分意识到党建工作是高校的党建工作而非党委的工作,要有大的格局观。同时,民办高校行政班子要切实认识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是学校的普遍职责。实行党委书记和党政联席会参加院长办公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民办高校行政班子在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和党建工作管理时,要牢记核心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意识的树立是保证实施上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的根本条件

(三)师生认识观念的统一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格局构建需要统一师生认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明确指出,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初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以坚定的理想信仰和坚定的意志,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努力;不能在成功时期骄傲自满,亦不能在失败阶段灰心丧志,要树立临危不乱、在困境中敢于斗争的决心;在面对种种赞扬和试探,面对种种危险和挑战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品质。广大教师和学生党员在我国民办大学的发展和变革中起着带头作用。团结全体师生的理想信仰,是实现立德树人基本使命的重要思想保障。当前,高校不乏存在一些以“佛系”为口头禅或行为准则的教师或学生群体。他们坚持“知足”的原则,认为只要养成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针对此类思想动态,党建工作者要及时展开专题研究,给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醒学生们勿忘历史使命,勿忘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和义务,表明佛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取的,是一种消极、不作为的态度呈现。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使命与教师的工作职责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想教育是第一位的,应以德为本,以人为本。

二、以大思政为内容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如何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出了深刻解答,指明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发展明确的高等教育事业,坚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亲和力,最终构建专业育人、思政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四位一体”大思政内容体系。基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各民办高校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工作,把握思政内容,保证四位一体的目标,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丰富思政课堂,拓展思政教学途径,实现课程思政的转变,从而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及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建设。

(一)注重大思政的四个服务目标

“四个服务”目标和发展方向要求民办高校展开大思政的四个服务目标建设,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四个大思政服务方向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制度类型有着深刻的联系,高等教育办学应立足中国,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校,不仅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还要坚持以中国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一般来说各民办高校教育办学举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虽然民办高校是以私立为性质的院校,但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工作指导上是不能有差错的,要深度贯彻并落实“四个服务”,落实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是一项新的主题,但并非毫无意义。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领导作用和领导能力,坚持和服从政治纪律,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工作氛围,真正地体现出政治核心的地位。学校党委要切实落实党的方针和路线,从政治立场、科研、教学、政治方向、管理等着手把握,真正地在基层建立起一座要塞;加强党支部组织、管理、教育、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是一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学科知识课程相结合的协同式教学法,是实现全程、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方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抓好网络、实践和课堂等有效育人途径,从而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得到优化改革并创新,转变为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也是基础,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要始终坚持将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新平台、新话语、新形式、新方法的模式创建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关于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有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成果,认为切实有效的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抓好5个关键点,即课程、思政、院系、教师、学生。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做好思政教学的有效准备、教师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院系注重确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而学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有教思政教育成败的关键。对此,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贯彻并落实《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构建有效的思政工作体系,从而打造有效党建工作途径。

(三)以育人体系为党建内容

完善的育人体系包括科研、文化、心理、资助、管理、网络、实践、组织、服务等功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构建应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内容,注重完善育人策略,建设有效的评价机制,有效强化实施保障,最终建设以科研、文化、心理、资助、管理、网络、实践、组织、服务为内容的党建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建设是大思政格局的完善和细化,是全程、全员、全过程的思政育人模式,覆盖了各方面民办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根本的理念和任务。

三、全面落实大安全

安全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思想上的安全不亚于身体健康,所谓“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民办高校以社会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办学特点。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就需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结合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在高等学校和民办大学建立起了一套稳定的综合管理体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时期,我们还必须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四个意识”,把办学行为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校园安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安全”的新局面。

(一)落实意识形态安全

民办高校要想落实意识形态的安全,就要积极掌握高校全体师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用党的理论成果武装思想、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中国的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也是我们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强化理论武器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就是要把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推向群众。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新时期的新思想教育人民和武装全党,把重点放在贯彻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式上,深入理解作为党组织群体的价值追求、政治立场、社会责任。党员需要坚持真诚为人民服务,坚持科学的思想观、务实的思想作风,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贯彻并落实党党教育方针,带动民办高校全体党员的思想安全工作。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共同价值取向。爱国是中国民族的灵魂,中国的伟大复兴之梦更是其时代特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紧紧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抓紧意识教育的领导权,作为民办高校,要发挥教育领导的功能,带领全体师生党员肩负起伟大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民族复兴等事业,并以新时代党建工作为着手点,加强党的教育工作,养成实践思想,并在落实党建工作中建设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国民教育、精神文化产品的引导和传播作用,将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入内,转变为大众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态度。深化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立德树人,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把伟大的爱国情怀发扬光大,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核心,把中国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的灵魂和精神力量。

(二)落实法治化办学行为

保障民办高校办学工作安全稳定的前提条件是落实法治化办学行为,要确保办学行为和办学主体的法治化、合法化。要落实《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法律,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是我国民办高校依法办学、办学行为安全的重要凭据。同时,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领导者,应按照有关要求和准则进行财务审计,财务的审计工作完善之后,才能进行民办高校办学教育运转,这也是保证教学工作安全且稳定的重要前提。在此情况下,“依法治校示范校”的校园评定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三)落实常态化校园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管理工作。高校展开教育,因弘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思想,各领导员、党员、师生都要树立安全的发展意识,形成安全的经营行为。民办高校要切实履行学校的治安和稳定工作职责,创建和谐校园与平安校园,充分发挥高校领导人和党员的组织协调、政治领导作用,监督民办高校法定代表人有效落实校园安全,稳定行政领导负责人、校园安全稳定负责人,保证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个班级师生成员中,保证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当前,我国高校针对学校安全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如果出现学生意外受伤事故,势必引起新闻舆论的广泛关注,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必将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建立健全的校园管理体系非常必要。建立健全的校园治安管理长效管理体系,应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工作。从教学用房、场地设施等方面着手,把安全第一、生命至上观念纳入到建筑的设计之中。要将安全隐患的调查范围扩大到特殊学生等群体,掌握并掌握关键人员的心理和行动。要对各种类型的隐患进行客观、客观的分析和处置。第二,加强新生安全意识教育,如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安全卫生教育、参加应急演练、网络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防溺水教育、防诈骗、消防、反恐防暴、防范邪教活动、反间谍活动、非法校园借贷等教育,并加强危害学生生命、财物的毒品、艾滋病等知识的宣传教育,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一张全面的保护伞。第三,在民办大学中,要设立学校安全事件问责机制,保证落实有人、管理育人、问责有人。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党建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坚持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育理念,构建“大思政”“大党建”“大安全”三个方面为一体的民办高校党建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校的教学秩序,保证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举报让人民满意的高校教育,培养优秀、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者: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千五)

课题: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史研究》(22SKJD106)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