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德育教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3-03-31 15:29: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杉 | 责任编辑:乔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我国“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其中“记忆、传承、创新、传播”作为四大着力点,将深刻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撑。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思想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基石,更是教育发展的原始动能。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基于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是学校教育的思想旗帜,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灵魂,是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的保障。基于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将中华文化融入日常德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加速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完成基于中华文化认同化视角下的特色德育教育内容。
在中华文化的教育系统中,从幼儿咿呀学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君子自我约束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无处不彰显古人的德育思维体系和思想教化能力。当今时代,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始终给予我们民族前进的动力,将中华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将成为发挥高校特色教育优势的必然之径。其意义在于,一是基于中华文化认同化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将有效推动德育教学课堂改革。在中华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教育将有效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推动教师教学创新意识,优化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知,提高德育课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度。二是基于中华文化认同化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将帮助高校完成中华文化传承之重任。由于教育背景差异,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在新兴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文化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导致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把中华文化作为高校德育教育背景,将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找到有效切入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三是基于中华文化认同化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将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国家文明建设的保障。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得以传承,是吾辈之财富,是推动大学生建筑“上下求索”精神意识的前提,基于中华文化认同化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培养具有自主意识、文化自信、探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青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在接受多方文化影响下,也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能量,“穿汉服”、“过传统节日”、“习书法”、“学古乐”、“读诗书”……这些中华文化里的优秀基因让新时代青年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感,而基于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路径探索也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路径的探索应遵循“文化为魂”的宗旨,以传承文化为目的,创新教学为手段,巩固高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以“浸润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德育课堂中学习中华文化,建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通过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将大学生培养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时代的教育更注重循序渐进的影响力,学校应充分重视中华文化视角下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积极培养优秀的师资团队,一方面推动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将中华文化根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为教师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氛围。关于高校师资团队建设方面,高校应不断丰富教师团队,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定期开展教学素质培训、教学水平考核、教学课堂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对德育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教师将中华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工作的意识,从顶层建筑入手,完成高校对学生进行特色民族文化德育教育的使命。关于学校氛围建设方面,真正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存在于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基于中华文化认同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应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大学校活动倾斜,如创建中华文化爱好者社团,创办中华文化传播节,开展中华文化知识竞赛,将中华文化中“民俗文化”、“诗词文化”、“乐器文化”、“文人字画”、“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根植校园生活,形成专属于大学生的“文化长廊”,发挥中华文化的德育力量。另外,逐渐增加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高校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运用到教学课堂,先进的教学设备能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具有“可观、可听、可玩、可参与”的生动课堂,更能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氛围,感受沉浸式学习的乐趣。
高校教师承载着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的重要责任,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新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优化新德育教育教学课程,是高校德育教师永远都要正视的课题。第一,高校教师应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模式,将中华文化融入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打破原本呆板固化的教学流程,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德育教师可设置专项课程讨论小组,以更多创新手段将中华文化融入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构建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体系,做好德育教师的资源保障。如将中华文化中的“爱国文化”、“衣冠文明”、“江河文化”、“神话传说”等精神文明融入日常德育课程构建,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加入新鲜活力。第二,高校教师应主动参与有关中华文化的社会实践,走出校园,利用社会实践丰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综合教学素养。如积极参与“文化溯源”、“汉字溯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工艺传承”、“博物馆展览”等等社会活动,了解当下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避免在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空而无物”,把社会实践融入高校课堂,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热情。第三,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互联网教学手段,将诸如多视窗教学系统、正面双屏教学系统、VR、5G、全息投影等“黑科技”融入日常教学课堂,增加德育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有利于可实践、可操作的文化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此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正式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开展特色化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大学生的认知观深受网络影响,浮躁、冲动、好高骛远等问题层出不穷,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能有效帮助其“明事理,知荣辱,而后内敛自谦”,以前人的经验指导当下生活,帮助学生应对迷茫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易被外界多样化的思潮影响,坚定理想。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大学生将德育知识转化为日常实践,积极承担起中华文化的传承使命,关注中华文化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创新输送新鲜血液。
“文化认同”的意义在于回答人们亘古不变的问题,既“我们是谁?”。相较于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族群认同而言,文化认同具有更强大深远的内涵。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丧失文化认同感,将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中华文化来自哪里?是先人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累,中华文化将去往哪里,是吾辈继往开来的精神传承。高校通过德育教育工作,将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书法艺术、诗歌文明、民俗传承、传统节日、数学天文、非遗文化等等思想结晶融入现代教学,不仅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高校应当承担的文化传承使命。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观,基于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是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支撑和理论来源,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要前提。(作者:柳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刘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