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型智慧交通赋能智慧蓉城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3-04-11 11:07: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昊 | 责任编辑:乔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通过对国内外发展情况的了解与分析,对身处数字中国建设大背景下的智慧交通投资建设维护、数据开发运营及科技创新进行深度思考,探索助力筑牢智慧蓉城“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架构的数智提升及科技创新路径的赋能措施。
一、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
(一)近期国外关注的热点。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智能交通已经超越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运输效率的范畴,开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一是节能减排。欧洲计划在2023年之前减少30%的汽车CO2排放量,其中的其他改进措施主要是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包括智能化引警管理、智能化车辆安全系统、智能化实时交通管理、驾驶人信息系统、集成化的物流系统等。
二是交通安全。近几年ITS研究的焦点之一就是改善交通安全。美国在2023~2023年将交通安全调整为ITS的主要内容之一;日本工业界从1991年就开始研究的先进安全车辆(ASV),目前已经到了第4阶段,欧洲则提出eSafety计划,主要内容是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改进道路交通安全,除自主式的车载安全装置外考虑车路协调合作。
三是交通信息服务。设计合理的交通信息服务链、分析和确定交通信息的属性和作用、通过公共或者市场模式向使用者提供交通信息等问题得到了更科学的考量。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强调出行者的权利,关注ITS为低收入者提供服务,而不是仅仅为机动车使用者服务。
(二)国内发展趋势。
一是预计未来5年中,中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中心将集公安交通GIS综合业务管理、信号控制、交通信息检测、GPS车辆定位、通信调度指挥及交通信息发布等系统于一体,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应对特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
二是在城际交通方面,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新一代“云边端”智慧高速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管理所需交通工程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将不断扩大。
三是智慧交通系统是“保障安全、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智慧交通系统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行能力,缓解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耗问题。
二、成都智慧交通建设主要成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成都学习借鉴新加坡、上海等先进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的先进经验和前瞻性的交通规划理念,依托国家在智能交通方面的指导标准,积极推动项目实施建设,规划智慧交通产业发展。
目前基本实现了交通运行态势“一屏全观”、交通管控处置“一键响应”,初步建立了智慧交通的“数字基座”,持续为政府辅助决策、为行业加强监管、为企业科学管理、为市民便捷出行提供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服务,提高出行服务品质,让市民对智慧交通建设成果可触可感。比如,一是依托“智慧蓉城”“智慧公安”“智慧交通”建设,助力交通管理部门赋能城市交通治理,打造“双待放行+可变车道+精准配时”精品路口,建成226公里信号控制“绿波带”,2022年中心城区工作日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4.43%,城市通勤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实现“双提升”;为开展“静音降噪”“治污降碳”等专项整治行动提供技术支撑,推进“蓉e行”升级助力智慧引导预约出行停放,支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减排二氧化碳,在筑牢生态屏障助力绿色转型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二是成都市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建立了TOCC数据中心及支撑平台、应用平台,汇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地铁公交等18大类交通数据,形成了全市交通行业大数据中心,为道路交通治理、潮汐交通特征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疫情流调等提供交通数据,有力支撑了市公安局、市交管局、市交通运输局的日常业务应用。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是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市场前景看好但挖掘不够充分的市场。按照国外经验来推算,一般来讲智能交通系统的投入应当占交通建设整体投入的10%~15%,我国目前的实际投资3%左右,一方面说明这一行业的资金投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行业发展的空间巨大。
二是各地区智慧交通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目前中国智慧交通方面的需求是分散的,反映在投资上各地区投资力度差异也比较大。如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对智能交通的需求很迫切,而不少中小城市则需求并不迫切,或者只是侧重其中的一部分;成都在面临围绕市政府2023年重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建圈强链、“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等任务时,涉及智慧交通的智慧化赋能、科技创新及模式创新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倾斜发力。
三、成都智慧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及深化智慧蓉城道路交通治理的启示和建议
成都面临“人多、车多、出行多”的交通供需矛盾,要实现通行“缓堵保畅”、事故“减量控大”、服务“提质增效”等目标,需要业务场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要智慧交通生态圈健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链强壮。
(一)成都智慧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及要求。
成都为应对超大城市所面临的治理难题,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如何通过“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成都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的智慧交通作为新基建主力军,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动脉”,需要持续支撑提升城市交通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二)助力深化提升智慧蓉城建设的启示及建议。
1.探索技术创新赋能交通治理水平提升路径,深度打造智慧交通建设应用场景,增强可视可感提升市民出行满意度。
一是全面提升“智慧蓉城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健全完善智慧交通建设体系。对标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城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按照《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坚持在“智慧蓉城”框架引领下,充分利用一、二期既有建设成果,谋划好智慧交通三期及“智慧蓉城道路交通系统”,全面推动部门联动、区(市)县协同,实现智能交通“全域、全量、全时、全要素”的泛在感知和“可摸清、可分析、可追溯、可评估、可解决”的运用效果;拓展超大城市交通治理应用场景,布局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信号系统联网联控,助力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提升城市通勤效率;积极参与推动全市智慧交通建设标准制定,助力区(市)县健全完善智慧交通建设体系;加快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及成渝相向发展新格局。
二是加大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及新技术应用力度。研究设立科技创新部门,培育交通科技人才体系,提升智慧交管需求提炼、功能设计水平,强化技能技法提炼总结;在技术侧方面,以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国产化为契机切入信创领域,助力智慧蓉城相关领域国产化;在产品侧方面,研发产业链上强相关产品,重点切入信号系统、车路协同、平台软件及解决方案等实体产品和服务产品,增强智慧交通领域数字科技能力。
2.聚焦智慧交通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底座助力建设“云上一座城”。
按照成都数字经济及新基建建设规划,聚焦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抢抓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为推动做实智慧交通数字能力提升提供“成都方案”。
一是支撑城市智慧交通和高快速路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高举智慧蓉城建设旗帜,深耕城市交通、市域高速公路等交通领域,提升综合解决方案和打造应用场景能力,快速补全能力缺口,向智慧城市价值链高端发展。
二是着力提升大数据分析处理及人工智能能力,孵化大数据业务促价值变现。依托智慧交通系统所积累的数据资源,逐步建立专业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算法分析能力、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服务能力,加强外部数据积累,拓展大数据服务与场景应用,实现数据要素潜在价值有效释放,进一步支撑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三是加速交管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实现其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交管设施运维管理水平,为交通精细化管理和市民出行服务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支撑,助力实现“谋赛与谋城”的有机结合,保障大型活动交通畅达,提升城市品质。
3.挖掘智慧交通产业空间,探索高快速路智慧建设管养示范,匹配最具幸福感的成都气质。
一是聚焦城市及高快速路智慧交通挖掘交通产业空间,培育成都本地的智慧交通领域数字科技公司,基于城市特色、定位,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化能力,以掌握数据资源、服务公安交通管控、集成智慧多功能杆为抓手,以大数据挖掘、数字科技应用为路径,最大化发挥数字效用,不断坚实智慧交通产业发展基础,深度服务城市交通管理,赋能高快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推动成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化发展,提升交通这条线的品位,匹配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市的空间都有限,围绕城市交通,可在产业培育上下功夫,支撑政府利用好智慧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做好赛事侧与城市侧的融合,做好交通出行与城市文化感知的平衡。
4.打造开放创新绿色生态,依托已建TOCC提升城市交通大脑,借助“双智”试点开展智慧交通联合创新。
(1)坚持创新为要,加强数智引领,形成集聚效应。
一是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做法,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蓉城建设各领域。坚持数据驱动,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着力打破部门及行业信息数据壁垒,推动各级各部门信息共享、数据互通和政务、社会数据融合共用,实现多维、海量、全息数据共享应用。
二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大基座,强化TOCC和城市交通数据中心协同联动,推动城市交通共建共享共治。以政府为引领,成立大数据集成部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培育数字交通营运商;鼓励基于数字孪生理念的人工智能企业在交通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场景应用;打造公众交通出行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标准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三是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发应用场景,提升服务安全感。打造“感知分析、决策行动、实时反馈”的精细化闭环管理体系,打造一批智慧精细、安全可靠、实战管用、基层好用、企业市民受用的创新智慧治理应用场景,为应对城市运行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让城市管理更聪明、城市运行更高效、政府服务更贴心、人民生活更幸福。
(2)推动“三智”融合发展,为城市智慧治理夯基赋能。
一是推动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融入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遵循“统筹集约、共建共享、充分利旧”的建设原则,试点先行探索“三智”融合建设,完善智能感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助力下好城市数字基座建设“先手棋”。
二是推进以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路协同为代表的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工程打造智慧交通、智能网联融合建设的“成都样本”,推动实现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多方复用、避免重复投资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者:成都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3期)学员、成都交投集团副总经理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