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08:46: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远秀 | 责任编辑:乔沐近年来,课程思政的提出和落实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许多高校通过课程思政,在制度保障、价值引领、管理创新和推动实施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大思政”格局。同时,课程思政也能够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正在朝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迈进,这一趋势也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多有力的支持。因此,为了确保数字化转型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真正效果,高校应该协助一线教师持续创新教育实践的模式和评价方法。
数字化转型为高校提供了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彻“三全育人”局面的方向。在数字化影响下,不仅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育人效果。本文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高校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和创新评价。
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功能
数字化转型对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据作用和属性发挥能够转变以往的教育系统结构,并且也能由此建立全新的教育生态。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新式教育设施中的深入应用,数字化转型的提质、减负和增效教育功能也愈发突显。首先,教育提质,通过对数据和资源的巧妙利用,能够建立数字化连接,而这也有助于高校打破传统教育约束和疏通数据循环关键点,伴随着各项数据实现持续流转与共享,教育各主体间也能真正做到无缝衔接,与此同时也能更好的推动跨界教育融合,并由此形成完善的数据驱动教育网络,从而促使高校教育呈现不同局面。其次,教育减负,实现减负主要是借助智能技术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合理优化与配置,并且在技术辅助下,也有助于教师深挖数据背后所蕴含的内隐价值与重要意义,这样一来高校教育也能逐渐转变为人机协同决策教育模式,而这对减轻教育负担和成本降低都有极大帮助。最后,教育增效,结合智能技术实现教育降本减负,可在教育价值网络化引导下促使社会竞争力有所提升,并且随着衔接和协同关系建立也能真正做到教育生态深度联动,不仅如此,随着联动加深也可推进高校尽快实现教育系统转型,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质量。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
数字化转型赋能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从根本层面来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主要集中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来实现内在和外在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成长,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观念。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高校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有针对性地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充分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此外,在该任务的建设过程中,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是该方向重点建设的一项任务。考虑到当前教育实施中的困境以及课程思政二元化问题,院校应优先关注专业核心思想,深入了解和领会各专业领域的独特特征,然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融合思政元素;其次,采用人机协同的方式,将专业课、思政课和实践课相互融合,利用专业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和实践课等载体引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另外,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个教学环节,以确保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能够有效结合。以文史哲学类专业课为例,一线教授需充分凸显人文背景,同时引领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世界观和新时代中国思想,注意人机协同共育。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模式。采用专业-课程-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提供更多的途径,并解决有效建设课程思政的问题。利用大数据、5G网络、边缘计算等智能技术,可以为课程思政的深化落实提供数字支持,同时,透过数据流转,还可以对课程思政进行动态策划,从而彻底解决推进课程思政转型的问题。具体而言,基于数字化转型,我们可以构建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其实现方法如下:首先,我们需要生成一份数据集,即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学习状态的记录合集,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技术记录和分析学生主体的认知情感、外在行为以及场景情境等信息,并为学习画像构建提供数据基础。这种数据集不仅可以为思政融合提供切入点,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奠基。其次,需要运用学习分析和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课堂以及其他不同场景学习时形成的相关数据集进行分析,构建学习画像链。该画像链可以综合考虑认知学情、学生个体特征、价值表征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信息,并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贯穿路径的重要支撑。
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评价创新。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当前的发展趋势,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评价创新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创新评价理念。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主客体需相互考虑。随着社会各领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评价也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原有的单纯价值判断。数字化转型影响下,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评价需从结果和成绩评判转变为基于证据和过程的询证导向评价。技术支持应从单一数据、单一分析向多模态数据分析转变,实现全要素、全场景的人机协同评价。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了全新的人机协同诊改评价模型。该模型由人机协同诊改、机器数据感知以及人工价值判断三部分组成。该评价模型能够彻底打破以往课程思政评价的局限性,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全面性。
综合以上所述,随着新时代教育发展,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其中包括通过课程思政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准确。数字化赋能则成为了课程思政实施和评价的创新手段,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种策略,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实现格局上的转变,并以此强化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民族意识。(作者:张远秀,硕士研究生,讲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