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品节目,点燃地方文旅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3-05-04 16:56: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节目加速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深度,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非遗文化为索引、以实地探访为脉络,在创新融合中既打造了文质兼美的艺术精品,在创造了优秀收视率的同时,也成功带火了一系列“宝藏打卡地”,为“影视+文旅”的双向赋能提供了新样本、发掘了新可能。
一、以人间烟火开启深度“寻根”之旅
目前我国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面对这浩瀚的文化宝库,如何以鲜活的方式言说非遗赓续千年的诗意故事,又如何以厚重历史为载体寄托当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生活化、体验感才是正确打开方式。
《非遗里的中国》以嘉宾体验非遗项目为线索,用珠串式结构铺陈出精美的人文风俗图景,既是探“遗”,也是探人、探景、探生活。
节目目前播出的前两集分别选取了历史悠久的浙江台州和福建莆田作为目的地,嘉宾漫步于椒江“葭沚老街”和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在街头巷尾与一个个非遗珍宝和传承人“相遇”,将故事娓娓道来。观众随着嘉宾的脚步,既可以在江南古韵中近距离观赏余杭纸伞、翻簧竹雕、彩石镶嵌、蚕丝织造等技艺的巧夺天工,体验翻炒制茶,龙泉青瓷的“跳刀”、拉坯工艺等匠心绝技,还能在八闽大地上感受建瓯挑幡、泉州花灯、舞龙弄九鲤的异彩纷呈,亲自学一段古朴优美的莆仙戏,亲手操纵精妙奇巧的霍童线狮和布袋木偶,更能在街头巷尾品味西湖醋鱼、蛋清羊尾,还有闽侯线面、畲族乌饭等非遗美食的活色生香……
从眼动,手动到心动,《非遗里的中国》牢牢抓住了浙江精致秀雅和福建温暖和乐的地域特点,从观照真实风土人情的平实视角和妙趣横生的环节设置,到嘉宾与传承人互动产生的化学反应,实现了关注度与话题度提升,青春态地构建了符合城市调性、活化话语体系的理想文旅业态,非遗文化在鲜活灵动地表达和深度细节的呈现中落地生根,赢得了受众的认可、共情和喜爱。
二、以技术点亮东方美学新范式
影视和旅游作为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关键交汇点在于创造出审美化的视听体验。《非遗里的中国》依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元优势,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融合,创新运用“5G+4K/8K+AI”科技成果,将非遗内容以多种艺术表达创新性融合实践,为观众提供了既赏心悦目、又底蕴深厚的精品盛宴。
节目运用高自由度视角扩展技术、超比例拍摄、超微距摄影、时间切片超高清AI系统等技术手段,将非遗传承人的精绝技艺一一呈现。龙泉青瓷制作技艺中的“跳刀”手法,跳跃出的肌理纹在镜头前如泛起层层涟漪,巨型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图》作品中,连一根3毫米的细绳都纤毫毕现、栩栩如生……节目用精细化的场景设计、个性化的镜头语言,“切片化”深入解读了有关非遗的多元截面,“宏大叙事担重任,精雕细琢见功夫”,全景展现了非遗文化深厚绵长的价值根脉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光彩。
除此之外,节目中惊艳呈现的艺术秀演中传递着浓厚的东方美学气息。《非遗里的中国》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达成战略性合作,以“文化+旅游”的理念,高度提炼当地文旅资源,创新打造出“生活里的非遗美学秀”。
浙江篇的秀演《青·韵》,舞者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由251樘屏扇构成、共使用7万片纯手工烧制青瓷片的龙泉青瓷屏扇前翩翩起舞,将龙泉瓷所特有的梅子青和粉青色泽酣畅挥洒,传递着中式宋韵美学的内敛雅致、光润玉颜的浪漫韵味;福建篇的秀演《雕·栩》在CG特效、微缩景观等融合技术手段加持下,让舞者置身于精巧绝伦的巨大木雕之中,舞者以人偶般稚拙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出“人间福地”中的古早风味,仿佛莆田木雕活了起来,在震撼的画面中映射出对生活艺术的透视与思考。秀演强调影像创新,采用科技巨幕光影秀、雾幕投影、CG特效、XR等融合技术手段,为古老的非遗文化赋予摩登姿态,在可听可看可品的光影流转中彰显着东方美学和文化自信。
三、以“IP化”打造文旅融合新玩法
作为一档文化精品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延续了总台一贯的初心和路线,体现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国家站位”。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内在生命力上,以创新融合思路做出了更多尝试。
一是全面布局,以强流量开启大市场。作为一档文化“慢综艺”,两期节目以“央视主持人+文化领路者+非遗体验者”的强力阵容配置,带来了更丰富的认知视角和情感认同,既富有专业素养,也强化了体验效果;节目抓住周边衍生、社会议题等多元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譬如,仅秀演就诞生了【#龙泉青瓷被跳成舞有多惊艳#】【惊艳!#非遗木雕里能跳舞#】等多个话题,在互动中收割一大票被“种草”的年轻粉丝;加上积极通联,主动引导中央媒体关注非遗项目上央视的情况,以多媒体、全覆盖、深融合的报道获得了强大宣传力,如在台州集中开展的聚“椒”采访活动,令古老的“葭沚老街”在现代化的推广下焕发新生;福建则积极开展莆田非遗项目联合采访,在紧锣密鼓地宣传中,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以及自媒体发布相关宣传100余条,浏览量超750多万,让福建非遗的名气传播得更深更广。而传播流量也转换为了实实在在的文旅人气,节目播出后,莆田“非遗旅游”陡然升温,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莆田春晖木雕艺术馆、莆田市美术馆等成为游客首选目的地。五一期间,莆田还专门开通15分钟的专线专车方便游客前往打卡。
二是打造以文化遗产为中心、以可持续为目标的特色文旅产品。《非遗里的中国》在深挖当地需求后,对文化内容进行本土化、符号化的艺术改造,以高质量重构带动当地旅游从“火一阵”到“一直火”。在书写古老传统的同时,节目也以时代眼光赋予了非遗产品新的应用价值。
蚕丝织造技艺助力信息功能材料与医用科技,生产出世界首创的蚕丝骨钉、蚕丝硬盘、脑机接口,一根蚕丝助力将科技引向未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广泛应用于现代船舶,可以让“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安全“破冰”;以台绣元素制作出背包、口罩、茶盘等小物广受欢迎,以福鼎白茶入菜做成的“白茶宴”,清新之余更添养生功效……挖掘、保存好这些技艺背后领先世界的中国智慧,足以让我们代代受用,而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可感,也使“非遗”真正成为城市名片,带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动能的双赢。在优质文艺作品的长尾效应下,正持续盘活地域特色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场景,创造独家IP故事,构建具有自己特色氛围的商业品牌,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中,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