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的方向” 阿尔茨海默病专家论坛在厦举办
发布时间:2023-05-09 16:28:58 |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乔沐论坛现场(东南网记者卢超颖摄)
东南网5月8日报道(记者卢超颖通讯员江志松)7日,泰康之家鹭园康复医院首届“阿尔茨海默病”专家论坛在厦门举办,会上揭牌成立了泰康之家鹭园康复医院员工心理关怀室。
论坛上,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等厦门市三甲医院的认知障碍领域专家、康复专家和护理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困境,以及医养结合体系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首要原因在于难以早期发现。该病起病缓慢或症状隐匿,容易被患者及其家人所忽略,绝大多患者因出现症状而就诊,往往已是晚期且不可逆转。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是中国第四大死亡原因,也是成为严重危害中国人健康、带来沉重社会经济负担的一种疾病。
费国强医生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表现。(东南网记者卢超颖摄)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于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论坛上,集美大学教授李雪分享了养老领域出台的相关政策。李雪说,我国在“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推动老龄事业顶层设计更加完备、重大改革措施落实生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雪表示,相比全国,厦门从1994年起就属于老龄化城市,截至2020年年底,厦门户籍人口为274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38.54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为5.3万人,老龄化水平为14%。在加强养老服务基础建设方面,近5年来,厦门市、区两级财政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投入近6亿元,实现了市区两级的社会福利中心及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农村对于幸福院与居家养老的全覆盖,目前这种投入还在继续加大。
“比如,钱突然算不清楚了;经常会烧的炉子不会用了;本来开朗的人变得抑郁不说话了;原本脾气挺好的人,突然容易情绪激动,特别爱发火了……这些的情况我们都建议要去医院进行排查。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委员费国强,从阿尔茨海默病的三个认识误区、十大危险信号,以及如何更清晰地识别其症状做了相关分享。
费国强表示,不少人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年纪大了,自然记性就会差,但是这究竟是生理性的老年性衰退,还是病理性的改变,有着本质的区别。记忆力衰退、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语言表达出现障碍、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判断力受损、理解力下降、将物品或钱错放在不恰当的地方、情绪或行为的改变、性格改变以及对事物兴趣减退或丧失等现象,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十大危险信号,鼓励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前往医院,该在哪些科室进行阿尔茨海默病筛查?费国强表示,可以在神经内科、记忆障碍专病门诊、老年科、精神科和社区全科进行门诊筛查。其中,“社区是第一道防线,因此社区的防治工作很重要,对社区的全科医生做好阿尔茨海默病的培训,对于筛查早期的或者初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有重要意义”。费国强强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多同时患有其他伴随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患者可能会忘记吃药、吃错药或过量服药,如果照护者看管不当有可能发生意外,“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用药只能改善症状,很难延缓疾病的发展,所以,护理的照顾比用药更重要。”
“入园的长辈一旦身体不适,都可以拉绳报警或者佩戴卡报警,实现园区触点,进行精确定位。”泰康之家鹭园康复医院院长郭之通表示,目前泰康之家分为急诊急救体系和慢病管理体系,由家庭医生对长辈的慢病进行管理,打造一站式连续性的养老服务。作为福建省首个大规模、全功能、国际标准的持续照护医养社区,该院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总投资14.5亿元,提供约1100个养老单元,配置约170张医疗床位的二级康复医院,为长辈提供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四种生活服务。其中,康复医院占地14000平方米,设有老年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安宁疗护等四大医学中心。郭之通表示,希望更多的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关心关爱阿尔茨海默病人,推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多元一体”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