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络工作室: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新探

发布时间:2023-05-15 11:11: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凤梅 | 责任编辑:林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质量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河南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聚焦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采取集中培训、“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形式,通过抓高端、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可以说是乡村教师提升专业发展能力的一种创新形式。以往的名师工作室模式中,名师以及工作室成员仅仅局限在同一区域的教师,工作室的各种教研活动大多数也都是在线下进行,辐射带动范围较小,并且乡村教师参与机会较少,专业成长缺少合适的平台和引领。网络名师工作室可以借助高校+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与人的合作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师带徒”的形式进行,由高校联合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遴选并建设网络名师工作室,共同打造由名师引领,以乡村教师为核心,以新入职的乡村教师为主体的“1名省级名师+10省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50名新入职教师”的线上学习共同体,建立优质教师资源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机制,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首先,组建名师引领团队,建好两级工作坊。一是网络名师工作坊,二是骨干教师工作坊,定向指导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确保每个乡村至少有1个名师网络工作室对口支持,每名乡村新入职教师有1个名师“师徒”结对,为乡村建立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其次,建立“导师制”。工作坊为每个成员需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有计划地请导师前来开设讲座,成员通过聆听讲座、交流心得、撰写文章(论文、案例评析、教育叙事、建议反思等学术文章)逐步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促进每个成员的提高。

第三,建立“互助制”。工作坊内成员代表工作坊或学校参加比赛,其他成员需要共同观摩,集体研讨参赛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中给予参赛成员更多技术上的支持及精神方面的鼓励。参赛成员也应虚心接受指导、评估,及时反馈修改进程,并适时作出书面总结。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工作坊成员参与“传帮带”活动,积极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定向结对培养青年教师。

第四,建立“线上线下分享制”。策划、组织专题学术研讨活动,活动主题选择工作室课题研究或近期的教育教学热点。

第五,建立工作坊考核机制。通过制定对名师、骨干教师、乡村新入职教师三级考核任务,切实发挥名师网络工作室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所在,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先让乡村教师在专业上能站起来、强起来。乡村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名师引领和指导,“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名师网络工作室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值得进一步深化、优化,提升与推广。

(作者简介:张凤梅,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