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江苏”:演绎新时代的苏风雅韵
发布时间:2023-05-15 16:38: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顾亚奇 | 责任编辑:乔沐寻访“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紫砂,体验“古傩遗响,梨园奇葩”的淮剧,探索“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的苏绣……五一期间,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江苏,带领观众领略江南文化的厚重与雅致。寻常巷陌,人间烟火,地域文化符号化为生动可感的视听语言,艺术元素融合贯通为沉浸式审美场境,将摇曳生姿、流光溢彩的江苏非遗故事娓娓道来。
以发展理念推进传古开新
非遗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汇共生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实践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非遗”传承不仅要保护和传承好固有的、经典的文化遗产,更要以发展的理念彰显“时代性”,将非遗与科技、文旅等充分结合,推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科技赋能传统技艺,焕发了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力。人称“姑苏绣郎”的85后小伙张雪打破苏绣“传女不传男”的传统,与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米海鹏合作,首创国内第一幅“非遗+科技”的动态交互苏绣作品《锦绣兰蝶》。“会动的苏绣”融入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感光油墨、感温交互等技术,用三维立体绣营造出花开蝶舞的意境。苏州的“青铜失蜡法”不仅可用于青铜器锻造,还能变身为“熔模铸造法”,用于制作涡轮等航空航天领域零件。非遗+科技、非遗+舞蹈、非遗+旅游……每一项非遗技艺都赋予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展示,每一个非遗故事都饱含着匠心巧运的生活质感。非遗在传“古”中开“新”,释放了潜在的生产力,打开了“非遗未来”的无限可能。
以艺术融合激活文化经典
多种艺术元素的跨界融合、叠加互补是文化节目形式创新的重要手段。诗词、音乐、戏曲、舞蹈、影视、动漫等各类艺术形式的“多模态”组合,立体建构新的视听文本,多方位作用于观众感官、情感与心理,既活化了传统文化经典,又构筑了新的审美意象与艺术世界。
《非遗里的中国》将非遗文化、实景创演秀相结合,将多重元素融入淮剧、苏绣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秀演,在现实空间中营造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绣江南》将绣绷上的竹林山水幻化为桃源仙境,结合舞者的飘逸身姿,实现“绣”“舞”合一。《小镇有戏》突破传统的戏曲舞台概念,带领淮剧走进江南小镇的文旅实景,高速摄影与穿梭机营造动静相宜、张弛有度的视觉冲击感,在缠绵悱恻的戏声余韵、随风飘荡的芦苇中尽显淮剧之美。《相承》将音乐、茶道、花道等元素融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秀演,采用超比例拍摄等表现手法展现紫砂壶小乾坤大、承古开新意的意蕴。非遗题材的视听创新,使文化经典焕发新光彩,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联结。
以丰厚意涵诠释中国智慧
在致敬传统、刻画匠心之时,以视听语言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时尚”起来并形成风潮,进而让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抵达观众,当是文化节目的旨归。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符码构建的想象性空间中唤起文化记忆,最终方能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多维讲述非遗传承人、创新应用人与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创意、创新、创造中熔铸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情怀,夯实了非遗内蕴的精神价值。紫砂陶制作工艺繁复精湛,经百年洗礼成就独特气韵,“美以致用,和而不同”“温润如君子,廉洁如高士”是中国文人寄寓紫砂的精神追求。杂技表演惊、难、奇、美,十年磨一技,靠的是守艺人不懈的坚持与坚守,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蚕丝制作的绒花蕴含着古人勤俭节约的智慧,淮剧与生俱来的创新特质彰显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品格。拥有1700多年金箔生产史的南京,集中了世界60%的金箔产量,手艺传承结合新材料应用、新科技研发,古老的非遗技艺如今领跑世界。千锤万锻成一箔,方寸毫厘之际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
与非遗相约,是回眸历史,更是迈步向前。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民间审美与大众生活链接,接地气、慰人心的视听新修辞,非遗里的“江苏”既凸显地域特色,又是“何以中国”的生动样本,“日日新,又日新”的无限活力倾心演绎出新时代的苏风雅韵。(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顾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