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项目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
发布时间:2023-05-23 16:39: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近日,浙江省湖州市2022年度第二批“南太湖精英计划”入选名单公布,南京林业大学周建斌教授、马欢欢博士团队在多轮路演答辩竞争中脱颖而出,入选“B类领军型创业团队”,并获得500万元创新资金资助。本项目脱胎于马欢欢博士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项目《生生不息——生物质碳封存新能源装备技术领跑者》,由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联合资深投资人钱晨深入挖掘并进行投资孵化。
团队初心 聚焦生物质高值能源转化
马欢欢在硕博士阶段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生物质能源是农业、林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特点,在产业上生物质能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燃烧发电或供热。受限于生物质原料的组成特性、收集的分散性、利用技术的落后,生物质原料的成本偏高,在设备上存在着加工工艺差、专业化程度低、热效率低、排烟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导致生物质能源企业运行举步维艰。因此团队致力于生物质高值能源转化技术、稳定环保低成本的关键设备以及高附加值的固碳产品的研发。
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马欢欢博士团队从生物质能源联产系列炭产品出发,实现生物质能源清洁化利用的同时,发明了稻壳炭的炭硅分离后用于粉末冶金材料、果壳类原料分组分预处理与烘焙预处理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团体标准《空气净化用木质活性炭》、江苏省地方标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用活性炭》的制定,这为项目走向产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扎实科研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生物质资源总量多,但成分差异大、热反应复杂、产物调控难。马欢欢博士进行生物质原料热解动态特性分析,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生物质原料热裂解产物的组成和分布情况,解析关联机理,掌握了其产物得率、组分及性能(可燃气成分、炭孔隙结构、提取液活性组分)的调控机制,为多联产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件、美国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
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后,马欢欢博士不甘心成果停留在论文专利中,将目光放在真正实现产业化上。传统生物质气化、生物质炭行业产品单一、经济效益差,存在废水废渣污染,导致运营举步维艰。在掌握多元生物质热转化特性的基础上,基于小试和中试多联产实验,先后前往江西吉安、江苏兴化、河北承德、湖南宁乡、安徽阜阳等工程一线,参与稻壳、杏壳、木竹块、木竹屑等典型生物质原料热解气化的工程建设和设备运行调试,创新了农林生物质气化城镇清洁供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尾气排放低于国家标准,联产的炭材料吸附性能是传统炭化料的3倍。马欢欢博士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际领先的鉴定成果2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梁希林业科技一等奖各1项。
研产结合 面向国家双碳目标需求
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国的双碳目标。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的重点战略方向。生物质和生物质能源位于碳中和的必经之路,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上,对林业工程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队立志用生物质替代减排,让生物质增效减排,在碳中和目标的路上发挥生物质的无限可能。
“南太湖精英计划”是浙江省湖州市为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而实施的地级市层面的海内外引才计划,2022年是连续实施的第14年,前期共吸引来自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个人才项目和近600人申报,经过层层审核,最终139个项目入围答辩。周建斌教授、马欢欢团队的生物质固碳新能源技术和装备项目,先后两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做好项目培育孵化、吸引基金投资等工作,推动项目在“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落地,实现团队科技成果转化里程碑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