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视角下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新思路探索
中国网 2023-06-02 16:14:47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功能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体的解剖形态,为后续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以辩证思维视角出发,从明确人体解剖学思政教学目标、创新人体解剖学思政教学方法、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三个角度来探索以《人体解剖学》为代表的理工类课程“思政导课”新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态度、持续巩固和提升“三全育人”效果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

一、思政导课概述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将辩证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开展“思政导课”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是明确思政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时,培养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创新思政教学的方法,将思政观点与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思政观点作为专业知识的引子,引导学生主动去感悟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最后优化思政教学内容,以重要思政观点驱动专业知识讲授,用辩证思维中的代表性思政观点认真、全面剖析科学问题,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思政导课的实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是学生自主登录职教云平台学习精品在线课程《人体解剖学》,进行课前预习准备,课前将思政问题抛出,学生根据课前导学案思考,深度理解思政问题,并将自己学习的疑难点反馈到班级钉钉群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疑难点进行课程的梳理,梳理出课堂教学的疑难点;课前的预习准备是达到预期思政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认知,能够在建构起基本知识脉络的同时提出具体的专业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课前的认真准备则有助于课程重难知识点的明确以及思政科学问题的提出,从而为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奠定基础。

课中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教师讲授为辅,通过前期的思政教学理念的渗透,我们尝试将课程思政转化为章节思政,渗透到理论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学生的两重身份:从课程内容来看,学生是专业知识的接收对象,需要教师在其中授业解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疑难点;从思政的角度出发,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思政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及时将想法反馈给老师,此时学生就是助教师完成思政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思政导课的模式,相比较于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探讨学生的主体功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在辩证思维的视角下得出思政科学问题的合理结论,最后由学生回顾和总结“思政科学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二、“思政导课”灵活运用

“相对论”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内涵之一,侧重将问题进行辩证思维相对来看,侧重将问题一分为二来进行考虑,既能看到问题的有利一面,也能看到问题的不利一面,在看待具体的人体解剖学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协调考虑,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具体清晰严谨的结果。以学习的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中的肩关节为例,思考肩关节有哪些临床特征,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出肩关节既有灵活性的一方面,可以做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甚至是环转运动;但是肩关节也具有稳定性,除了特殊原因导致的肩关节脱位以外,肩关节还是比较稳固的。围绕肩关节特征提出思政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肩关节的特点?为什么可以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候,我们尝试将“相对论”引入其中,在讲解中将肩关节特征时,充分考虑二者的相对性,让学生正确认识肩关节的特征。充分感受辩证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把握科学问题的辩证统一。

“转化论”的核心是在于量变引起质变。人体解剖学中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我们尝试将“转化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当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质变就会发生。如在讲解肩部肌肉作用时,我们尝试将转化论引入其中,肩部肌肉作为附着在肩关节上的软组织,在肩关节行使作用时,附着在肩关节周围的肌肉相互作用完成动作。例如长期低头族而言,常常是含胸驼背的姿态,这种姿态的形成是由于背部肌肉长期处于拉伸状态,前部胸大肌、胸小肌的肌肉力量不足,久而久之,前部胸大肌、胸小肌萎缩,无法再行使挺胸动作。在《人体解剖学》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明确这种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充分利用肌肉之间的相互拮抗作用,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课后及时的交流反馈是巩固课堂成果的最有效实践形式。“思政导课”模式的课后交流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在职教云平台上,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反馈,将对思政问题进行所思所悟,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公,运用课堂所学的思维观点对人体解剖学相关思政问题进行思考,分享学习心得,与课堂理论学习之间互为补充,近一步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知识,加深和巩固在思政导课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课后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思政导课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思政科学问题提出式的课程引入方式使得学生更加专注于课程内容,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都大大提高;在课外反馈中,区别于以往的被动式思考,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思考课后问题的角度也更加辩证、多元;在实践应用中,学生能够独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直观表现在小组课程展示中对于科学问题的剖析更加全面深刻、在课程考试中主观类题目和材料分析类题目平均得分明显提高等。对于教师而言,辩证思维“思政导课”模式的实施使得《人体解剖学》课程与思政内容的适配度不断提高、育人效果明显提升。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课程,是每个医学生必修的医学课程。在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的今天,人体解剖学研究已与其他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取得了一系列与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成果。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对于培养行业内的高水平人才而言至关重要.

辩证思维“思政导课”课程建设思路具备理论可行性和现实有效性,有助于促进授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能够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将辩证思维教学理念内化于心,有效指导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体悟蕴含于专业知识之中的思政内涵,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此外,该课程建设思路具备较好的学科拓展性,可在同类型理工科类课程中进一步尝试、探索、实践,从而全方位巩固和提升育人成果。

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准定位,精准思政日渐成为高校高度关注的课题,着眼于路径探索和优化。在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待数据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青年被培养成什么人,因此,要更加辩证地看待和科学地应用大数据的辅助功能,处理好人文与科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者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技术应用之中。既要通过个人图谱观照学生的思想转变、心理波动、情感交流,又要加强与学生谈心谈话,在察言观色中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况、心理健康、学业生活等具体情况,主动回应学生诉求,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技术变得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作者:吴琳,硕士研究生,讲师,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编号:浙教函[2022]51号):人体解剖学(编号:778)研究成果。

查看网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