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厚植 细育桃李——平川区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教育教学工作扫描
发布时间:2023-06-20 09:47: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田野 | 责任编辑:乔沐初夏时节,走进平川区宝积镇各学校,漂亮整洁的建筑、绿意盎然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每一处都写着对教育寄予的希望。传统与现代感在校园里交织:学生们可以是在田头和校园里的“耕读学子”,也可以是青青足球场上奔跑飞跃的“动感少年”。
轻启一扇门,点亮一盏灯。近年来,随着以“以师生发展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蹚出了一条符合城乡结合区域教育发展之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以最好的资源支持教育,以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深耕厚植,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形成了“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办学模式,有效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热忱的情怀给予教育事业
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深谙此中真义的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唱响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现有完全小学5所,教学点1所,在校小学生422人,在园幼儿209人,共有教师12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从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新建改扩、重组合并、扩容提质,持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做大教育“蛋糕”,到一如既往尊师重教,搞表彰、抓宣传,讲述教育故事,倡导崇教兴学,让教师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群体……从谋划布局到盘面落子,宝积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幕徐徐开启。
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多年来,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改善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价值引领,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专业引领,聚合教师成长“牵引力”;精神引领,凝聚教师成长“向心力”,多渠道督促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施教。
抓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以“能力强会创新,业务精勤研修,爱心浓多奉献,师德高塑英才”为培训目标,结合学校的教研课题,组织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促进教师执教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通过听课、评课,反思等“磨课”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反思,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教师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学校的教研氛围浓厚。
抓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德育实效。养德于心,润德于行。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知书达理”的德育理念,引导辖区各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学科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科学规范管理为保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德育工作方式,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体验、机制育人”的德育特色,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
抓办学条件的改善,优化育人环境。各学校校园布局合理,整洁干净,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环境优雅。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励志、文明、安全等标语书写于校园墙面、护栏最醒目的位置。校园经典文化长廊、安全教育主题墙、楼道书香文化、室内文化布置,无不彰显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处处流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据了解,宝积镇学校建筑总面积9938.41平方米,生均15.75平方米,图书室收藏图书共10912册,价值12.5万元,生均图书18册,体音美器材和实验仪器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
秉承一颗初心,用心执教、用爱育人
一路向东,从教管中心沿着线路驱行10多公里,就到了大湾小学附设幼儿园。这所郊区幼儿园,全园只有3名幼儿和两位老师。
“学校虽小,但是校园环境很美。学生虽少,但每个人都真诚可爱。”从教三十多年的幼儿园教师杜金平这样概括大湾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特点。2021年9月份,55岁的杜金平主动请缨到宝积镇最偏远的大湾小学附设幼儿园任教。作为多年从事幼儿教育骨干教师,从中心幼儿园的园长到这里任教,虽然杜金平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来到大湾小学附设幼儿园后,还是感到“震惊”。
“偌大的校园只有3个孩子,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孩子虽少,但他们同样有接受规范化幼儿园教育的权利,我们有义务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说起自己的学生,杜金平语气里满是心疼。多年从教,秉持“爱润童心健康成长”理念的她深深懂得,如今,乡村教育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托底,而教师就是那双有力的手,必须有人远离喧嚣和繁华固守在这里,虽然有过纠结,但她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这里。
留在这里,规范办园成为杜金平心头大事。为此,她细细思量制定了系统流程,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等5方面入手,优化课程设置,并在校园里开垦出一片植物园,和孩子们一起施肥松土。每到周一,她都会带着3个孩子举行升旗仪式,把爱国的种子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她和三个孩子准备了2个节目,并带着孩子去吊沟小学,和那里的师生们一起欢度节日。
杜金平说,与3个孩子朝夕相处,建立了胜似家人的亲密联系。其中一个孩子他的父母远在江苏打工,每当孩子想念父母时,杜金平都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抚慰。这些关爱,让孩子更坚强,也懂得了感恩与回馈。家里有好吃的,孩子们会珍而重之给老师留一点,这些“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学生,在杜金平眼里都是纯洁无瑕的珍宝。
走进周家地小学,书声琅琅,犹如悦耳的音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魏钰源此刻认真地备课,作为一名执教五年的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繁忙而快乐,刚踏上工作岗位时,“90”后的魏钰源也曾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在坚定职业选择的关键时刻,老教师马得珍犹如一座灯塔,为他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马老师身上仿佛一直有一股劲,每天她总是第一个来学校,带领孩子们晨读,忙完了教学任务,还要给孩子们做心理疏导,循循善诱,从不因为学习成绩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倾听孩子,感知孩子,马老师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深深触动了我。我也想成为马老师那样的教师,用心执教,用爱育人。”
在师带徒的传承里,魏钰源与学生成了一种“双向奔赴”。他说:“留在这里读书的,除了少部分当地居民,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群体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孩子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上我们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关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走进他们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也让我更懂得教书育人的真义,让孩子心智上更健全,人品上更优秀。”
教育大业,砥砺以成。延绵不绝的教育情怀背后,是一颗颗为教育事业澎湃跳跃的心。
最优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夏日里的吊沟小学劳动实践基地里,绿意葱茏,草木勃发。头顶骄阳,脚踩实地,师生们正在这里辛勤劳作。
“通过劳动实践课,我感受到老师和父母工作的辛苦,也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该学校三年级冯同学说。
谁能想到,一年前的他,还是父母眼里沉默寡言的孩子,说话时有些扭捏,眼睛也从来不直视老师,和现在自信大方的“种地小达人”判若两人。冯同学的改变,得益于劳动实践课。去年,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感受劳动之美,学校开辟了一亩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利用课余时间种上了蔬果,让班级学生轮流做“农场主”。师生们同劳动、同收获。春种、夏耘、秋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感情也越来越融洽,在老师同学面前沉默不语的冯同学打开心结,渐渐开朗。
“你喜欢踢足球吗?”“喜欢。”面对采访,响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韩同学落落大方。该学校校长吕金光说,这个孩子以前十分调皮,在学校里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自从加入校园足球队后,他越来越自信开朗,学习成绩也直线提升,还成为老师管理足球队的“小助手”。
“双减”政策出台后,以素质教育的推进为契机,在宝积镇,一场以提升内涵为目标的区域课程改革大刀阔斧地展开。宝积镇各学校老师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围绕“一校一品”,纷纷将特色校园文化延伸至课后延时服务中,把握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打造特色课堂。而今,“一校一品”竞相绽放,形成了周家地小学武术、响泉小学校园足球、冯园小学健身操、贺家川小学师生书画、吊沟小学劳动教育等教育品牌,实现了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一个学生有兴趣爱好,自信阳光地走向未来。
“宝积镇的教育或许不是最好的教育,但一定是最适合这里的教育。”宝积镇教育管理中心负责人刘庆平说,城乡结合区域的教育有独具的特点。近年来,宝积镇实施学校布局优化、“一校一品”学校创建、书香校园创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城乡教师交流、义务教育“双减”等行动,无不指向追求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读好书的愿望,让阳光温暖地洒向每个孩子。(图文: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