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聚焦”绘蓝图 复兴发展谱新篇---平川区复兴乡振兴乡村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3-06-28 10:58: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黄维涛 | 责任编辑:乔沐

盛夏时节,草长莺飞,百花争艳。

在平川区复兴乡,这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然而,如今的“好”和往昔相比,正所谓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满目良田竞相生长,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搬迁新址建设如火如荼......这一切,都离不开复兴乡党委政府的科学部署,精心筹划。今年,尤其结合在“三抓三促”行动指引,该乡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大农业、大生态、大效益、大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依托“两园”建设,盘活土地经济,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聚焦“大农业”,全力打造绿色循环党建。

复兴乡作为全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坚决扛牢“领跑者”“排头兵”的使命担当。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党建工作思路,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优化全乡农业结构;集中资源,走“品种连片化、种收机械化、田管科技化、运营公司化”的道路,完成小麦面积6700亩,玉米面积10900亩,马铃薯18000亩,小杂粮8200亩。加快推进连片耕地特色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园区化、产业化进程,全力推动农户入园,7个集体合作社和11个种粮大户牵头带动,筹措资金213余万元,整合村、户土地33000亩,实现单一作物整川、整山、整流域连片大面积种植,机耕机收,统一标准,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标准化“菊芋种植产业园”、“马铃薯种植产业园”、“小杂粮种植产业园”,有效推进撂荒地整治盘活土地资源。

该乡通过“三个一批”工作措施(即:农户复耕一批、集体助耕一批、规模流转一批),集中精力攻坚土地撂荒难题。农户复耕一批,针对有意愿复耕的农户,采取“党支部+党员+网格员包户”的办法,为整家外出务工和无劳动力农户提供代耕复耕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农业生产农机服务需求,着力解决撂荒地整治难题。集体助耕一批,针对方便复垦的撂荒梯田,采取“党建+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采用合作代耕或耕地流转等方式,将撂荒耕地委托村集体统筹管理、盘活利用,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流转一批,结合二阴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引进专业“龙头企业”进行开发流转,种植生长周期长的黄芪、甘草等中药材,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采购60余万元良种将择时进行播种。

聚焦“大生态”,社会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复兴乡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振兴的重要论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域推进、分类实施、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以“三大革命”为抓手,进一步厚植生态底色,筑牢绿色屏障。推进“风貌革命”消除“视觉贫困”,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结合“国家储备林+N”的工作模式,深入开展以“干净、整洁、路畅、村绿”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谋划汉口、李沟碱子沟3.17公里河道治理工程,围绕乡政府驻地为主的政务服务区、复兴十字街为主的商贸服务区、汉口涝池为主的文体休闲区三个板块进行改造提升,辐射带动X333沿线及复兴门户上汉村升级改造,有效改善全乡的视觉印象。

推进“垃圾革命”破解“环境顽疾”,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推动全乡群众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激发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以“全域无垃圾”和“四净两规范”为抓手,制定“五评四比三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评比办法,对各村实行“三色”管理。投资20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一处,累计配发垃圾桶578个,实现了乡村社三级垃圾闭环处理长效运行。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500余次,清运生产生活垃圾900余吨。推进“厕所革命”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方便”更加方便。新建改建卫生厕所255户,常住户覆盖率达到93%以上。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好垃圾秸秆焚烧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保卫战”。

聚焦“大效益”,集体经济成为致富新引擎。

复兴乡聚焦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任务,探索实施“党支部联合、种植区域化、销售一体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综合统筹,形成合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乡村振兴的进程。

2022年,全乡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80余万元,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村实现全覆盖,其中汉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李沟突破50万元,2023年力争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0万以上。抓队伍强专班,乡村齐抓共管。及时调整调优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专班,构建“五抓”工作格局,即党委书记、乡长抓部署、抓调度,分管领导抓统筹、抓推进,专班成员抓指导、抓服务,村书记抓责任、抓落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抓经营、抓创收,形成全乡上下干群同心,齐抓共管工作新格局。抓创新强基础,开发闲置资源。积极推动整治撂荒地,合理流转闲置土地,激活“沉睡”资产活力。

据统计,2023年,复兴乡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13646余亩,其中整治撂荒地11580亩。整合改造各村校舍成为村集体合作社的办公阵地,促使闲置资源价值最大化发挥。抓整合强技术,降低农业成本。结合乡域实际,在种植结构、科技创新、产业带动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等,有效解决种地难的问题,实现村集体、农户互惠共赢,农业增产,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发展。抓带动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以带动增收为宗旨,把工作岗位送到家门口,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出去打工顾不上家、照看老幼挣不到钱”的问题,实现务农、务工和顾家三不误。截止目前,在村级集体种植产业中参与务工群众500人余次,其中脱贫户28户32人,人均年增收7200元以上。

聚焦“大振兴”,乡村振兴聚合力。

坚持落实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聚焦工作重点难点,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抓党建,夯根基。结合“三抓三促”“铸魂强基扛旗争先”活动,开展“大调研”行动。建立村社干部培训机制,开展乡村振兴能力提升班培训和冬训工作。整合资金136万元完成乡政府阵地改造提升;投资30万元打造汉口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争取项目资金163万元,逐村推进李沟村、汉口村、上汉村和西川村人饮管道改造提升,全力改变季节性供水现状,全乡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抓组织,激活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按照“强组织促发展创和谐”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1+5”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开展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为创建美丽和谐新复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抓制度,强落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建立完善筛查预警、数据比对和防返贫常态化机制,积极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六必查”“六必访”大排查活动,以“一活动一行动”为载体,坚持问题导向,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抓机遇,惠民生。牢牢抓住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政策机遇,科学整体规划,分批分次集中安置,计划一期计划搬迁120户,已开工建设,二三期正在积极谋划当中。同时为进一步壮大全乡马铃薯特色产业,计划建设马铃薯贮藏窖3座1000方,一期已动工建设,马铃薯农贸交易市场、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前期工作已有序推动,努力实现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全链条产业体系。筹备成立“乡+村”农业大公司,整合村集体、合作社资源,发挥资源统筹作用,“单打独斗”变“抱团造血”,带动全乡产业壮大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图文:黄维涛)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