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3-07-13 11:36:2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江楠 | 责任编辑:乔沐新媒体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信息内容及传递方式的变化倒逼高校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然离不开“新媒体”这一重要媒介。围绕新媒体开展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抓手和目标。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网络新媒体的辅助,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图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能有效拓展教育的途径,传播多元文化,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传授,快速将丰富的思政教育传递给大学生。多样快速的思政教育的传播,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拓展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远程教育、主体论坛、师生互动等教育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孕育而生。远程教育与面对面教育是在新媒体形式下的创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例如,教育者在线上安排思想交流,虚拟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畅所欲言,教育者作为主持人负责引导话题方向。学生围绕教育者设置的主题进行讨论,深入挖掘某一思想观念的内核,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完成线上讨论后,教育者在线下举办思想交流,邀请不同学院的学生代表参与交流,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学生已经在线上交流中形成初步思想框架,在线下的交流中能不断拓展理论深度,在原有的思想基础上学习新知。与此同时,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方式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基础,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提升,校园中逐渐形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这为教育者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着良好氛围。在学生广泛参与的背景下,教育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更多学生支持,学生的新想法、新点子也能被教育者吸收、采纳。
二、新媒体平台搭建立体化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新媒体的辅助下,思政教育跨越时空限制,化静为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将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通过语音对讲、视频播放等元素演绎出来,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打破以往闭塞的内容空间,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给大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在教育时间上实现突破,不在拘泥于课上和固定时间,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课余闲暇时间,将优质教育资源以更具针对性的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激发大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积极性。其次,学校搭建的思政教育平台上设计特色板块,将思政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融为一体,整合校内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综合化服务,例如,学校在校内平台为学生提供热点搜索、校长信箱等板块,通过学生在各个板块下的留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提供便利。
三、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的开放性促进了高校建立成熟的舆情引导理论体系,结合学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需求,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动态监管机制,选拔政治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新媒体信息管理员,时刻关注新媒体网络舆情,建立新媒体网络信息引导反馈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对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的极端言论进行跟踪,将跟踪材料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不断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具有实效性。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中活跃性非常高,极有可能受不良信息的侵扰,适时消除部分负面消息,避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校内主流价值观产生消极作用。大学生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观,因此,在网络中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少数学生的消极言论可能通过网络产生放大效应,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一旦这些言论被不法分子利用,其消极作用将远超言论本身。因此,学校应及时删除部分不实言论,控制不实言论的影响,保证大学生在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发表个人观点,同时维护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权威性。
四、利用平台渗透优秀思想
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教育提供强大的功能服务,高校可以善用新媒体,建设好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构建校园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矩阵,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设微信公众号,把握好时、度、效,提高网络思政引导力,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利用互动性强的通信工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相关信息、开展文化活动、回答热点问题等,吸引大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以正面宣传、反面点评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当中去。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的便捷触达和广泛交互,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载体,拓宽了教育内容的空间,从“面对面”的灌输变为“键对键”的传递,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大学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网络新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新的载体和途径,能够随时随地、广泛快速地向学生传播正确信息和多元资源,以此获得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新媒体形式创新学生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转变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为高校的学生思政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持久活力。(作者:江楠,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