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数”而“兴”的“彭公经验”
发布时间:2023-07-25 10:24: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西安理工大学“红庄数裹”社会实践队与彭公镇党委书记座谈交流
发展农村数字党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基层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生动实践。为破解农村数字党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找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西安理工大学“红庄数裹”社会实践队于7月15日至19日赴长武县彭公镇实地调研,并与彭公镇党委书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座谈交流活动。
01.问计人才难:在致富能手中培育先锋骨干的“彭公特色”
人口空心化、党员老龄化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更是实践队员们实地走访时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青年党员先锋和村委骨干人才缺乏的重要关切,彭公镇党委书记张永春在面对面交流时重点谈及在致富能手中培育先锋骨干的“彭公特色”。彭公镇不仅将退役军人、返乡青年列入后备干部队伍,更在致富能手中不断培育“领雁”,使其成为既有情怀、又能担当的先锋骨干。彭公镇丰头村党支部书记李燕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不仅自己投资兴业,开荒修路;还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气韵独特的“人文彭公”正激励着青年一代“立志成为能人、立志建设家乡”。座谈中,张永春书记也不断勉励实践队员们“学得文武艺、报效国与家”。
02.问计管理难:在网格体系中建强基层支部的“彭公探索”
针对农村人口分散、管理困难的特点,实践队在走访中发现彭公镇“在网格体系中建强基层支部”的实践探索效果显著。在与张永春书记的交流中,实践队员们不仅询问了相关情况,更在深入交流中找到了破解农村人口管理难的三把钥匙。一是通过支部上“云”,让数据多跑路,提高党建管理效率;二是通过平台赋能,让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党建管理到位;三是通过入户随访,让特殊困难群体诉求及时得到解决,提升党建管理效能。以彭公镇槐庄村为代表的数字化发展、网格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构成的“彭公探索”不仅让实践队员们充分感受到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开拓创新,更看到农村基层党建向“数”而“兴”的实践图景和美好未来。
03.问计融合难:在助农兴商中筑牢党建引领的“彭公实践”
党建业务“两张皮”是阻碍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当实践队问及如何真正将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时,张永春书记不仅现身说法,向实践队员们大力推广槐庄村的网红小院和孝村的文化旅游,而且从治理数据链、特色产业链、数商富民链三链合一的“彭公实践”出发,介绍了镇党委“嵌入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具体做法,特别是在打造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建设云上村庄、加大招商引资方面持续发力,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数字治理、农业现代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牢牢镶嵌在一起。实践队员们在五天的实地走访中不仅见证了镇党委班子抓好数字赋能、推进一村一品、带头直播推广的扎实举措,更感受到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奋发有为和自觉担当。
04.问计发展难:在联建共治中推动全面振兴的“彭公思路”
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如何以党建兴带动乡村产业兴、人才兴、文化兴、生态兴、组织兴是实践队员们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大家在走访调研时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在座谈交流活动中,张永春书记以数字赋能为运用手段,以联建共治为主要方向,为实践队详细介绍了彭公镇破解发展瓶颈的新思路。这条思路通过实践队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总结凝练出三大实践特征。一是内与外的互动。即向内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形成本土特色,向外通过云上平台构建产业发展共同体,与周边区域既优势互补,又共同做大优势。二是上与下的联动。即自下而上将党小组、党支部、党委一一嵌入网格化体系发展中,分级赋权并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大小难题及时处置。三是小与大的变动。即以数字乡村试点村为支点,逐步扩大数字化覆盖范围,用数据要素撬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此次座谈交流是西安理工大学“红庄数裹”实践队赴长武县实践调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为实践队进一步开展农村数字党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