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下基层”中感受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3-07-31 15:20: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卢春周 姜巧玲 | 责任编辑:乔沐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求我们必须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凝聚民心。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近群众,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良好机会。“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基层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最前沿,是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地方,也是矛盾纠纷最密集的地方,如果不能深入一线,就会成为深受诟病的“悬浮干部”,失去根基,无法立脚、无法扎根。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我们主动开口讲,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正确主张。要善于讲专业话,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将党的理论和路线向群众讲解清楚,将党的方针和政策向群众传达清楚,将党和政府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向群众宣讲清楚,努力获得群众的理解认同,从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调查研究下基层,为群众谋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采取“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直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第一线,从现场看、随机点、当面听、直接问等方式,寻求“源头活水”,带着感情与群众打交道,力求掌握准确、全面的“一手资料”,“弯下身子看蚂蚁”深入挖掘问题产生根源,找准病因,切实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部署则像“一朝分娩”。施策是调查研究的最终结果,只有拿出务实管用的措施才能让调查研究之风吹进千家万户。党员干部要从工作打开局面快、做法先进成熟的地方探寻发展的脉络,从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开拓创新的思路,始终把握调查研究的主动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见“问题清单”,也要见“成果清单”,用严格的程序、规范的举措、科学的评估推动措施落实落地,用实招见实效推动事业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用“新思维、新理念”构建新的中国格局、谋划新的发展巨,党员干部要始终如一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时刻刻站在人民的立场谋发展、作决策,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信访接待下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调查研究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探测仪”,调查研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把问题摸准。开展调查研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基层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问题当自己的问题,找准问题症结,为破解难题提供思路和对策。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奔着“群众满意”解难题,“带着问题下去”调查,“带着问题回来”研究,及时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纳入“问题清单”。

现场办公下基层,了解群众之所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基层就不懂农村,就不了解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靶向聚焦,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坚持以客观、理性、独立的“眼力”看待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善于从群众“无关紧要”的只言片语中顺藤摸瓜、发现线索,找准关键问题,并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剖析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够了解问题的“全貌”。调查研究要聚焦群众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细微之处知解实情,在写准写实调研报告上下足“真功夫”,多和群众“见见面”“聊聊天”,以严谨细致的态度观察事物、深挖问题背后的“民意民愿”,力求做到全面深入,让调研报告呈现出全面性和科学性,为最终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岳池县水务局 卢春周 姜巧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