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竹”梦埔田——广东财经大学竹创故事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3-08-01 15:07: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罗宇婧、许晓桐、张菀如、林菲、陈子超、陈均佳、蔡梓霞、刘欣、张彤祺 | 责任编辑:乔沐广东揭阳埔田镇作为“中国竹笋之乡”,素以其优质的竹笋而闻名遐迩。这里的竹笋不仅品质上乘,还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政策指引下,为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突击队项目号召,广东财经大学“竹创故事”实践团于2023年7月31日,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和执着,来到埔田镇金东岭村实地走访与深入调研,为埔田镇注入青春力量和前进动力。
团队致力于了解探究埔田地区农产品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团队在与村委和镇长的座谈中初步把握了当地竹笋产业现状,后续在村书记和驻村社工的带领下,走进雨后竹林,走入竹笋加工厂,走访家家户户,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并在实践中与当地农户共同探索竹笋种植、加工和营销的现代化路径,旨在提升竹笋产业的附加值,并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
(图为村书记为成员讲解竹笋生长过程)
(图为团队在村书记与社工带领下走进竹林)
(图为团队与村书记在雨亭茶话)
通过实地走访,团队发现村内种植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村内土地分至个人,农户们自行种植,没有过多的技术升级,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规模小且生产模式落后。农户们上山打笋能依赖的运输工具三轮车或摩托车,运输方式传统且艰辛。同时,天气变化对竹笋产量也有着巨大影响。
(图为家庭作坊处理竹笋)
(图为家庭作坊门口,村民骑摩托车运来竹笋)
在走访中,团队观察到整个村子只能依靠竹笋生产链中最基础的供应来维持生计,勉强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金东岭村的竹笋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同时存在一些家庭作坊从农户处回收竹笋进行粗加工。尽管村内有一些较大规模的竹笋粗加工厂,但设备落后,主要依赖人工操作。从煮笋,剥笋再到切笋,整条生产线都离不开大量劳动力。煮完笋需要工作的农民赤膊泡在水中将笋接连搬出,装满推车运输到工作台,人工剥笋切笋再装车运送给深加工的工厂等,工作量庞大且工作内容枯燥艰辛。
(图为团队成员探访村内竹笋加工厂)
此外,团队了解到,在金东岭村里,村委会其实制定了关于产业振兴和文旅发展的规划,但由于申报项目所获得的资金有限,只能对部分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修缮,例如环村道路和道旁雨亭等。村委及村民们都有意效仿国家示范村,推进产业融合,依据本村“一村一品”的特色竹笋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拓宽金东岭村的致富道路,如打造万亩竹林、农家乐度假休闲等,但由于资金问题,缺乏旅游公司的投资,文旅产业的推进受到阻碍,发展进程被迫搁置。
调研过后,团队总结,金东岭村的竹笋种植和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种植方式传统,生产规模较小,每一家庭独立经营,机械化水平低下,几乎完全依赖人工劳动。因此,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仍然非常单一,他们依赖着竹笋为生,用最传统的方式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个山村中,我们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情怀。金东岭村的农户们辛勤耕耘的身影在每个角落都可见,他们将自家院子变成了竹笋处理的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在清晨的阳光下,他们拿着刀具娴熟地剥去竹笋的笋壳,去除顽固的笋皮,小心翼翼地切割每一段,展现出对这个古老而珍贵食材的敬畏之情。他们的辛苦劳作成就了金东岭村竹笋产业的繁荣,也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村民家中与村民友好交流)
(图为团队与驻村社工走访村民,村民放下手中劳动热心解答)
团队得出金东岭村亟需现代化改进的结论。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可以帮助农户们减轻劳动负担,提高收入水平。此外,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资力度,培育更多的旅游项目,如打造万亩竹林、发展农家乐等,能够为村民们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与旅游公司的合作,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金东岭村观光旅游,将这里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竹笋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金东岭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既承载着历史与传统,又蕴藏着发展的希望与潜力。通过现代化改进和文旅产业的发展,金东岭村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一个繁荣兴旺、富有活力的乡村。让我们共同关注金东岭村的发展,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勤劳的农户点赞,并期待他们的美好明天。
(图为团队与村书记及驻村社工合影)
指导老师推荐语:该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战略下,团队选取了埔田的竹笋作为调研对象,并经过多番切磋,形成并确定了对竹笋品牌进行再造的主题方向。借助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将传媒作为一种强大的手段,以短视频传播方式来打造竹笋品牌。(通讯员:罗宇婧、许晓桐、张菀如、林菲、陈子超、陈均佳、蔡梓霞、刘欣、张彤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