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结合”提升高校“大思政课”张力

发布时间:2023-08-04 17:49: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建平 单爽 | 责任编辑:林木

摘要: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抓手。高校应当坚持“四个结合”,提升“大思政课”张力,实现打破学科专业藩篱、弥合理论实践间隙、汇聚线上线下资源、推进内生外化协同,促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增强铸魂育人效果的目的。

善用“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进而激发广大学生立志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历史使命。高校应当坚持“四个结合”,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有效促进“大思政课”教学要素发生“聚合”与“裂变”反应,提升“大思政课”张力,使大思政课的阵地更宽、格局更大、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空间更宽广,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拓宽内核强劲的“大思政课”阵地

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管理是保障。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大思政课”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长效保障体系,积极打破学科专业藩篱,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力拓宽内核强劲的“大思政课”阵地。

坚持守正创新提高课程质量。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干渠道的作用,又要致力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课程思政的“思政”,更多的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理念的表达,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中增强政治意识。因此,既不能将专业课程“思政化”,削弱专业知识传授,也不能将思政课程“通识化”,使之缺乏思政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要坚持守正创新,针对不同课程找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加强“大思政课”大师资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高校既要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也要出台有力措施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高校应当坚持“选优配强”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可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或者从辅导员、机关干部中遴选优秀人才经培训后转任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以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上,高校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面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选树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建立一支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也可以采取联合备课、教学沙龙等形式,组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充分挖掘、精心凝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推动专业故事转变成思政素材,将其用作教学案例来为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建立和完善长效保障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不但要求理念上的一致,还要建立长效保障体系,促使各环节交互连接。高校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把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来,并建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断融合贯通的长效保障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育人的平台建设,横向联合指导跨学院课程思政精品,纵向推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思政课程;其他各院系要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制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教务机构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强化分类指导,明确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育人得到落实;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部门要凝聚合力,共同构建丰富开放的育人资源、全面立体的育人场域、广泛多元的育人主体,真正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交相辉映、同向同行。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课”格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大思政课”张力的基本要求和推进方向。高校应当以“讲透理论”为前提、以“实践育人”为动力、以“厚植信仰”为根基,积极弥合理论实践间隙,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大思政课”既能从理论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又能结合深刻的理论来阐释社会现实。

以“讲透理论”为前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想要提升“大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教师就必须将理论讲透、把道理讲明白、讲得深入人心。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精研、弄通、讲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研”要求教师坚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切实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素养,真正做到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弄通”要求教师不做教材的“搬运工”,而要做理论的“创造者”,不仅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要不断推动学术创新,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讲活”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在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要用理论解释现实,引导学生进行自觉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解疑释惑”功能,成为学生的成长必需和精神盛宴。

以“实践育人”为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学习也必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必须打破传统囿于书斋的“掉书袋”,不将理论知识干巴巴地“扔”给学生,一味地灌输一些“死知识”,而应当在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真感受、真思考、真改变,让理论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良性转化。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通过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结合起来,将思政课堂搬到更多现实场景中去,组织学生走入革命老区、改革前沿、科技重镇、传统村落等思政课基地,引导他们用课堂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和分析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时代、理解社会。让他们在感受真理的同时,主动体悟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以“厚植信仰”为根基。“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厚植信仰”在“大思政课”教育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做到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既要严谨治学,也要坚定信仰,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另外,思政课教师也要将“讲透理论”和“实践育人”统一到“厚植信仰”当中,既要对理论进行深度犁耕,不断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好、研好、讲好理论,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到“知其然”;也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为学生提供走入社会、直面时代、直面现实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读好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真正做到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真切的实践中实现“知其所以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他们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汇聚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

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是提升“大思政课”张力的时代要求。高校可以采取积极搭建数字化“大思政课”大平台、依托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智慧课堂、运用数字技术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等措施,积极推动“大思政课”将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让“大思政课”汇聚开放多元的资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积极搭建数字化“大思政课”大平台。大平台是提升“大思政课”张力的重要抓手。高校既要大力发展“数字马院”,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并依托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地方特色红色资源蕴含的思政元素,建设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为大平台建设贡献高校案例和高校智慧。高校也应该借助数字技术积极转化大平台所蕴含的“云端”资源,通过搭建网络化、可视化、便捷化的“云上大思政课”学习平台等方式,构建起立体化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互动体系,促使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实现“大思政课”从“教师治学”向“师生共治”转变。

依托新技术打造沉浸式智慧课堂。新技术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铸魂育人效果。新技术泛指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群,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ICT(信息通信技术)、DT(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识别技术(指纹、语音、脸部)、无人技术、3D技术,等等。新技术与“大思政课”融合发展,不仅能使思政课更具时代气息、更具吸引力,通过打造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平台等方式,思政课也能实现师生关系重构和营造更为积极活跃、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随着VR、AR等新技术在思政课的应用加深,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能以数字化形式更生动的方式融入“大思政课”,不断推动“大思政课”朝向深度体验发展。

运用数字技术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以数字技术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不仅可以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诊把脉”,还有助于实现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统一,为校正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可以积极运用前沿数字技术,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思政课堂教学实现实时全过程追踪,采用大数据手段从方向维度、理论维度、转化维度和服务维度等几个方面,对课堂质量进行量化与质性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政课备课、施教、评价等环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使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更好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激励思政课教学向精准供给发力、向内涵提升用功。

四、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凝结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合力

“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和教学空间等方面融合贯通,实现内生外化协同,凝结培根铸魂的有效合力。

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学主体融合贯通。“两个课堂”融合贯通需要全面激活社会教育主体力量。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多方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协同互动机制。通过组建以党政领导为主的“管理型”队伍、以思政教师为主的“教学型”队伍、以高校辅导员为主的“成长型”队伍和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等社会五老为主的“专家型”队伍,采用党团活动、学术交流、朋辈工程、社会实践等形式建立教学合作,丰富“大思政课”建设人才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思政格局。

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学内容融合贯通。“两个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贯通,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思政小课堂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和从理论到理论、从结论到结论自我循环的问题。高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课堂教学内容、聚焦社会发展需要、回应学生关切。通过组织企业参观、基层实践、校友访谈、行业调研等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生活,引导他们用思政小课堂中抽象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大课堂中具体的实践,以社会大课堂的在场性、实践性来激活思政小课堂的疏离感、理论性。通过将“两个课堂”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突出“讲事实摆道理”,把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厚度结合起来,既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也用生动的实践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将自身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

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学空间融合贯通。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思政课也需要在学校、课堂等一定的空间中开展。由于思政课蕴含的不仅是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还包含实践性的价值规范体系,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经验,也包含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所需的价值观、信仰。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也就要求思政课教学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思政课“小课堂”,而应当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教学空间融合贯通,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高校应当积极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贯通的载体和平台,贯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联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让思政课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循环中,实现课堂空间与社会空间在课程内涵、意义、功能方面的有机统一,使每个空间都产生新的教育意义,并使之成为服务于“大思政课”教学的新场景。(刘建平 单爽  作者分别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