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文化·天商砥砺黔行

发布时间:2023-08-05 16:48: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红吉 冉玉彤 | 责任编辑:林木

红色文化赓续传,红色青春担使命。为更好地践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多彩贵州”国家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实践能力,天津商业大学“红旅黔行”实践队在董昕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陈红吉队长的带领下,从天津市奔赴2000多公里来到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西风台、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遵义会议会址、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红色教育基地、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红色记忆广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登上娄山关西风台,队员们瞭望远处耸立的高山,沉思缅怀。此情此景,团队成员们耳边响起的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映入眼帘的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夕阳的映照下,队员脑海里浮现出战场上红军战士们洒满鲜血,切身感受到当年战况的激烈悲壮和当时红军伟大的拼搏精神。踏上西风台的每一刻,每一眼,都激励着团队成员铭记历史,并让大家明白,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团队深入学习到了红军追求真理、献身革命、救国救民的革命事迹;并弘扬红色文化,把伟大长征精神篆刻进每位天商学子的心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以文物、照片、战斗沙盘及多媒体等展陈方式,展示了 1935年 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娄山关战斗的恢弘历史画卷。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在瞻仰历史革命圣地的同时,更加直观的追忆和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发扬斗争精神建立的不朽伟绩。

为深入了解学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战略意义,团队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每一张历史照片,每一件历史实物,每一幕历史片段都让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不易,感受到了历史转折的足迹,切实体会到了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的团结、开放和勇气向我们传递了宝贵的理念和精神,这对我们理解党史和培养自身的革命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把坚定信仰、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理智地处理问题,坚定地追求我们的目标。

徒步重走红军长征路、亲身体验长征之艰苦。团队走进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探访红色记忆,成员们不但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修文陈列室,而且聆听了众多红军在索桥村发生的故事,如“红军赠棉衣”、“百姓千里送白马”等。

探访红色记忆,故事历久弥新,让我们为之一叹;重走长征路,虽磕磕绊绊,但时间与历史的冲刷让道路的坎坷程度已不曾与当年相提并论。一索一桥,承载着军民鱼水的深情谊;一石一河,见证了红军战士的真品格。近百年的沧桑蜕变,时间能冲刷掉红军的足迹与血汗,但冲刷不了我们对红军的敬意。

正是因为先辈们经历艰难岁月才换来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当今的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向现代化强国奋进着。团队根据索桥村的历史文化向支书建言,可以凭借红色遗址、红色文化记忆馆等加强农文旅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文化相融合,深入每家每户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

团队来到大木村红色记忆广场,研读了大木红军标语,此外,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时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采访,聆听了红军经过当地时发生的一系列事迹,了解到当时红军在大木村进行革命宣传,进一步明白“红军是干人的军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岁月悠悠,历经风霜雨露,红军的革命精神依旧刻在人们心中。团队抓住这一关键要点,与当地负责人探讨了如何运用红色资源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用革命精神培育乡村先进道德与品格模范,并强化标杆引领,让“德治”激励村民守住乡情,积极传播乡村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实践队在大木村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红色文化”宣讲。首先,团队成员参加大木村举行的“六月六布依风情节”活动,共同演唱《强国一代有我在》 《万疆》两首歌曲献给当地村民,表达了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之情。演唱结束后,队员们结合所学的党史、国史知识,进行了有奖竞猜环节。村民们积极抢答,气氛活跃,抢答成功的村民上至九旬老奶奶,下至五岁小男孩。最后,团队成员与村民进行大合影。不仅仅提高了成员个人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还促使实践团队了解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更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强国一代有我在,红色文化赓续传。红色青春担使命,民族风情映初心。我们作为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党的领导,当好走在时代前列的尖兵,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此行,“红旅黔行”实践队收获颇丰,本次活动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使广大人民群众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文:陈红吉 冉玉彤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