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文:铜城普外科“领航者”
发布时间:2023-08-07 10:36: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韩敏 雷艳玲 | 责任编辑:乔沐---访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专家傅晓文
心中有爱,才会眼里有光!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与傅晓文交谈时他的状态,这句话当之无愧。
对医学的爱,让他的生命焕发着梦想的光芒;对团队和患者的爱,让一位钢铁男儿瞬间柔情似水。他的语言很普通,却足以打动人,因为字里行间都是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他的神情很凝重,但足以温暖人,因为眼角眉梢都是对世界的爱。
甘肃省陇原人才,白银市优秀医师,优秀共产党员,普外科学科带头人等一系列荣誉更加见证着他的成长进步。他,就是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专家傅晓文。
图为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专家傅晓文
“我们彻底告别了传统手术的历史,全面开启了腹腔镜及微创手术新纪元”
个人的发展会经历起步,爬坡,高峰,转折这些不可跨越的节点,单位和行业更是不例外,走过这些历程,脚步才会稳健。
“我们医院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曾经把很多工作重心放在中医方面,因此西医治疗都是相对比较传统的。从去年开始,我们普外科无论从技术,设备以及管理方面,都进行了一个比较大的改进和调整。取得了很明显的发展”,傅晓文2022年被调整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任职副院长,他来到新岗位马上投入工作,在普外科手术方面,他示范性的做了医院有历史意义的许多例手术,一类是用腹腔镜新技术完成腹部手术,从住院医师做起,开启了该院普通外科手术的微创之门;一类是低位直肠癌手术,创造了该院独立完成此类四级手术的历史。
傅晓文介绍,腹部普通的手术他主张调整方向,凡是可以微创做的手术,一律不许开刀。以前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大,复发率高,恢复时间长,患者术后三四天不能下地活动。现在用了微创后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创伤小,康复快。他说:“其实医生们并不是不会这些,而是他们一直以来习惯了传统操作,熟悉的范围里有安全感,这种跨越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契机的推动,我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与他们并肩作战,现在我们的医生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普通微创手术”。
从这台疝气手术的微创技术开始,傅晓文和他的团队一起,走向了微创行列,让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普外科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个医院的进步,常规手术与时俱进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胜任高难度手术。前一段时间,我们就做了一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属于4级手术,这在外科手术算是难度比较大的”,傅晓文回忆,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男性,大便次数多,便血,腹胀,来了以后检查结果为低位直肠癌。然后就对患者做了相关检查,各种术前评估,包括脏器评估。在确定可以手术后,开始用药治疗,呼吸功能训练,肠道准备工作等,最后又做了多学科讨论,最终全麻状态下,用腹腔镜成功完成了手术。
这种手术按照传统方法开刀,切口长度会达到20厘米,并且解剖面不清晰,创伤大,手术风险高。腹腔镜下手术,层次清晰,伤口很小,一周患者就可以恢复出院。傅晓文亲自主刀,成功独立完成了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历史上第一例低位直肠癌手术,开创了该院应用腹腔镜完成4级手术的历史。
这台手术的成功,是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里程碑式的时刻,从此,该院在医术上实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
医术,是一个医院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和医术同样重要的,是医院的管理。作为副院长,傅晓文不仅在技术上大力推动,更是在管理上下功夫。从去年开始,医院门诊管理从制度规范到精神面貌都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制定了门诊医生打卡制度,每天坐诊医生必须按时打卡上班,保证门诊患者有序就医。对患者服务从进门有人接待到手术前的各项严格评估讨论程序,以及手术结束精准管理和服务的流程,还有患者出院回访,保证每个环节万无一失。同时要求医护人员统一服装妆容,流程环节完美闭环,大家都执行很到位”,傅晓文说,这近一年里,对患者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医院未发生医疗纠纷。
“我之前听说傅主任这个领域是专家,我儿子去联系说调到中西医结合医院了,我们去的时候他刚好又出差了,一直等到回来才安排住院手术的。关系到我后半辈子的事,我肯定得特别慎重,找到足够专业的大夫”,患者张某某是一位直肠癌患者,他追随傅晓文的医术到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很成功,如今手术后二十多天,恢复的很不错。该院的迅速崛起,也为白银市医疗资源的均衡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普外科,就连妇科等科室也一起开始了微创手术的新技术。近年来,傅晓文带领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从传统手术时代跨越式进入到了腹腔镜时代,这是一个医院发展的飞跃。
图为傅晓文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阻挡我上手术”
“我选择从医,也是受家人影响,但是后来学习了以后就爱上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傅晓文的从医路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的父亲年轻时经历家人数次生病去世的折磨,没上过一天学的他父亲励志自学,成为了一名乡村赤脚医生。这件事对傅晓文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生病就只能听天由命的可怕现状,他再也不想在自己身上经历;二是父亲强大的意志力和学习能力,更加鼓舞他成为在医学领域出人头地。
1991年,傅晓文学校毕业正式上班,成为了一名医生,踏上了梦想的旅程。
要说爱上医学,傅晓文从实习时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我们实习生只能帮忙,看着老师们做手术,羡慕的不行,但是我不仅仅羡慕,我会想尽办法学习。来住院病人,我争取管更多的病例,大家不想管的我都愿意管,努力获得更多临床经验和学习机会,主刀医生手术时我一定会争取机会上前帮忙,因为看得越多就学习的越多,我就是创造一切机会学习实践”,傅晓文聊起这些依旧激情满满,他说,手术一号线容易断,他成天就在手里联系拉线力度,练习打结,下班后买猪肉和大肠练习缝合......学习热情真可谓是如痴如醉。
上班后,他更是延续了这种精神和学习态度,练就了眼勤手快的能力,医生们都喜欢找他做小助手,因为他知道哪个环节需要什么,医生的哪个眼神需要怎么样的帮助。他的勤奋好学和学习能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就连当时他的科室老主任和他的师父开玩笑说:“这小子你要上点心,那可聪明着呢,小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呀”。
傅晓文独立完成的第一例有难度手术,是他“偷偷做的”,当时的他已经对很多手术环节都烂熟于心。一个值班的夜晚,半夜送过来一位急诊患者,是胆结石。按照惯例他应该先告知师父,而他当时检查一下患者情况,认为自己可以胜任,于是找了两个年轻医生帮忙,自己很顺利把手术做完了,做完后才给师父汇报。他说,那时候技术落后,胆结石已经是普外科比较有难度的手术了,当时做完手术他也是很激动,毕竟能把理论用于实践也是一种成长进步。
这台胆结石手术,是傅晓文职业生涯里的第一个历史性时刻。
他职业生涯的第二次历史性时刻,是2007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进修的一年,这一年里,他的专业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回忆那一年的学习历程,傅晓文的关键词是图书馆和解剖室。作为一个痴迷行业的医生,他怎么可能轻易浪费这珍贵的学习机会!学习过程中,除了图书馆就是解剖室,或者看片中心,他不曾浪费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甚至都没有和同学一起去看过上海的美景,把每分每秒都花在了学习成长。
“我在上海第二军医大的一年里,读了几十本医学行业里的名著,学习结束回家时,带回来了几大箱书,都是那些名著的翻印书籍,成为了我这半生最大的财富”傅晓文说着拿出了其中一本书籍介绍,眼角眉梢都是欣喜与热爱。
学习的途径,除了书籍还有实践,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会获得专业领域更好的成长。傅晓文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实验室,把自己学过的所有理论在实际解剖中研习了一遍。他说:“一看到解剖室,我就和打了鸡血一样,但是学校只给学生用,为了获得解剖机会,通过努力自己付费获得了解剖实习的机会,这次解剖实习的经历,让我把以前在书本上学过的知识全部落在了人体组织,可以说是把前辈的知识真正变成了我自己的,相当于学习的回炉再造。”
对于一个上进好学的人,学习进步就是最大的快乐,傅晓文正是这样一个形象。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习的一年里,他没去欣赏过宏伟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去过繁华的外滩。一心扑在学习上,只要有空就在影像中心看片子,因为军医大病例更加复杂,看的越多就会学习到越多,在这里,他学习到了别人几倍的知识。他欣慰地说,自己那时候就像和在原单位一样,积极管理病人,给教授帮忙,以至于后来有的教授习惯于手术中选择他做助手。
这次外出学习,给了傅晓文专业腾飞的机遇。
回来后,他的医术比以前精了很多,本来就比较优秀的他,变得更加有实力,更加有底气。2008年,很多医院对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都用的是手术血管断流方式,而在学习时发现,军医大的教授居然可以给血管分流,患者术后再不会因为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了,可以说有效破解了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手术的最大瓶颈。
“学习回来后,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我就使用了分流技术为他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患者恢复也很满意。相对于传统断流手术,分流手术因为要接血管,所以对血管吻合技术的要求很高,分流相当于解决了患者出血的根本问题,而断流只是解决了患者的暂时性出血”傅晓文介绍,这个手术,算得上当时普外科手术的天花板技术了。
回顾傅晓文的职业成长生涯,年轻时的他,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手术室的路上;后来,不是在和团队一起作战,就在准备作战的路上。
图为傅晓文带领医生团队查房
“绝对不敢让年轻医生出事,我一直在背后替他们盯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是只顾让自己站在行业顶端,而是要让战友和他一起勇攀高峰。傅晓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爱和知识,不遗余力地传递给他的团队。
“手术前的检查至关重要,绝对不可轻视,对病症的掌握,对各个脏器的评估,对所有身体条件的详细了解,这往往是一台手术成功极为重要的一步,手术中每个步骤必须精准,遇到高等级的手术,需要反复论证可能出现的问题,过程中我还会反复问他们问题,让他们记住关键点;术后一定要及时观察并发症,并且及时治疗”在手术专业领域,傅晓文对团队的要求是: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这样一个严格的治疗闭环,就会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对患者负责。
傅晓文对团队人员专业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学习上,他强调注重理论学习,办公桌上永远放着厚厚的书籍,方便随时查阅。他还有个习惯,典型手术的教学视频,他都是一遍遍研究学习,做到所有环节了如指掌。他要求下级医生观看学习,不仅要学习,还要有笔记记录重点环节。他带动了全院医生写了学习笔记的良好风气。他还为团队成员争取一切可能争取到的机会,亲自带领他们一起研习。包括科室主任,必须对常见病例烂熟于心,医生必须把人体结构解剖图装在心里,遇到任何症状知道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治标不治本,所以他要求外科医生的学习笔记更是生动详细,甚至对解剖图解都记在了笔记本上,目的就是让外科的业务得到更快更高的发展。
他介绍,甲状腺手术后患者容易呛,如果医生把解剖图刻在脑海里,明白了神经分支,就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自然会知道病因在哪,而不是遇到症状就焦虑。实践方面,他把查房和学习结合起来,规范查房程序,包括术后治疗方案的规划,详细到患者具体吃多少,怎么吃,细化到每一步的方案中。
傅晓文的“查房”一直是真刀实枪,绝不走马观花。他要求查房不仅要严谨、科学,还要有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外科医生,不仅要精于术中,更要勤于术后,作为一名医生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查房过程中,他一边给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病情,一边给医生们讲查房的重点环节。他既关心患者,又不忘带教年轻医生,时刻想着培养年轻医生。他始终秉承,主任医生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算合格,同时带好队伍,建好人才梯队、推动学科发展,才算一名合格的上级医生。
一次查房中,一位70多岁患肠梗阻老人,傅晓文要求从下级医生到上级医生每名医生都对老人的病情进行观察、诊断、分析和讨论,对相关的疾病鉴别诊断和老人常发生的情况最后都逐一分析,最后他做了详细的指导和总结,他强调,老年人肠梗阻易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必须高度重视。
然而,傅晓文并不是一名“冷血将军”,他对团队的爱如同妈妈对儿女的爱,从培养保护,到了为之计深远的地步。
提及年轻医生,傅晓文满脸的欣慰和爱护,他说,年轻医生出不起事,一件事也许就会让患者终身遗憾,也许会浇灭医生这一生的职业热情,所以他从来不敢放松警惕,哪怕是熟练的手术,他都一定会悄悄盯着患者病情变化,他的确从来没让他的团队出过状况。医疗器械跟不上的时候,他甚至可以拿出自己的工资买小器械,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无论如何不能耽误手术。
近年来,傅晓文开展的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技术成熟,达到省内同等水平,他带领科室医疗团队,使科室骨干都能很好的完成此类手术。瞄准科技前沿动态,放手不放眼,手把手讲解手术操作要领,使下级医生很快成长,科室同志团结一心,积极上进。他从科室管理、业务能力、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能够很好的起到一个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从医是一条漫长并且艰难的路,我们每个医生能为这个世界做的事太小太小,因此,一定要在医术上努力去靠近金字塔的塔尖,保证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时刻谨记爱人之心。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让医院的发展后继有人是重中之重,而不是一生只追求自己遥遥领先。”傅晓文用实际行动将“医者仁心”诠释的淋漓尽致。(图文:韩敏 雷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