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思路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3-08-08 14:55: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葛海飞 | 责任编辑:乔沐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易受错误意识形态影响。在其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叙述化感动教育,有利于将新兴事物、时讯讯息、新技术等方面转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助推器,提升思政教育的质效。针对当代大学生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浮躁的普遍现状,以思想道德的故事叙述化为切入点,以情感陶冶法中的感动教育为核心,探讨思政教育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感动”内涵。通过分析其融入的必要性优势,对思想道德叙述化故事的感动内涵进行总结凝练,并将其在教学环节中进行实践,以此推导证明“知行合一”式叙述化感动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思政教育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优势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高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要求为必要性内因,国家和社会主体为争取优势提出人才诉求则为必要性外因,二者相辅相成,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政教育融入的内因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应坚守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为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和学业的健康成长,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意识、理想意识、信念意识、担当意识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接班人。
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要求。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德。将奋斗的幸福价值观作为理想信念进行培养,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当代大学摆脱“躺平”和“佛系”的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一方面,这也与设计专业“以人为本”的情感化设计相契合。生活因设计而便利,便利提升满意度,获得精神满足,最终达到幸福状态。
思政教育融入的外因诉求。国家事业的诉求: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和意识形态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在各种文化思潮的驳杂环境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唯物论辩证分析新事物和新思潮。
人才市场的诉求。随人工智能的一体化发展,就业市场日趋严峻,内卷愈演愈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衡量的核心要素。
思政教育融入的优势体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自带传播和应用属性,这将为思政教育在其它学科的进一步推广和拓展深入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二者进行初始研究,有助于大学生领悟和感受其内部所蕴含的奋斗力量和精神思想,进而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提升实践中褴褛筚路的开拓能力,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思政教育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叙述化感动内涵
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不足以明辨各种思潮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易被蛊惑,失去判断能力。思政教育的跨学科融入,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发挥二者在育才中的专业优势,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育才效果。而叙述化感动教育则能将思政润物细无声的嵌入其中,实现设计专业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叙述化感动教育需以思政理论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三可三为为行动准则,八统一为行事规范。如此,才能坚守本心,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各种思潮冲击。
思政教育学科的功能旨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既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正确理论、思想的内化与外化,立足于形成人的思想政素质并指导行为。既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理,以先进个人案例、英雄事迹、党的执政成果等方面为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动教育。以理为基础,用情进行感动教育,符合设计专业情感设计的教学特征,打破了当下思政灌输式理论教育的现状,为思政教育融入设计专业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叙述化感动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合实践思路
借鉴韩志孝“三德四步法”教学体系。将思政叙述化感动的触动点与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一种细腻、入微和沉浸的形式,从理论传授和实践辅导二个方面,循序渐进的将感动主题思政内涵传递给学生,达到思政隐性教学的目的。
理论传授:叙述化感动教育的引导和启发。因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所以专业授课时间采取集中制,有别于其它学科门类的课时分散教学,这种授课方式利于将思政叙述化感动教育的内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本身是以人为本的情感化设计,注定设计专业学生对事物的情感因素比较敏感,而感动教育则是以情感为枢纽,通过感动行为和教学引起学生共鸣并触动心灵,将二者合二为一,具有天然的先天优势。当代社会物流横欲,对设计师的“工匠”职业精神操守带来冲击,以致被弱化。从“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多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工匠精神包括师道精神、制造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在调查研究环节教学中,学生可以与工匠零距离接触,通过工匠对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经历、职业乐趣、职业自信等方面的现场讲座,或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身上的精神魅力。这种现场“工匠精神”感动沉浸式教育,势必会在学生内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进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实践辅导:叙述化感动主题教育的设计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果的标尺。一方面,在设计专业中,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对实践主题内容进行作业布置,据有很大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或针对个人,或针对团体,教师需进行示范和辅导,这种面对面教学,利于学生产生沉浸。更有利于叙述化感动教育的开展。
教学选题:感动无形,教育则有形,二者结合并通过思政内涵进行传递,可以达到无以言表的心灵触动和升华。感动是情感表达、传递和互动的一种表现,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心流理论,感动式教育易达到沉浸式教学。感动主题教育可以使学生情动,由此而心动,最终实现行动。因此,感动教育应根据设计专业特点和课程教学需求,结合当下学生思政短板进行设置感动内容主题。
实践辅导:教育者和学生长时间处于面对面交流过程中,这种长时间的思政感动因素情景营造教学方式,学生易产生沉浸,在此部分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最佳效果。此时,根据现场情况,将思政的感动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进行示范讲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探讨,从精神力量、理想信念、道德操守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感动内涵元素。并结合专业知识,与之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想品格的培养,更易于被学生吸收和理解。
叙述化感动教育在教学中的创新融入对策
从专业教学角度看,只有实现设计作品的叙述化感动才能感动人心,称之为优秀作品。而想要将常规设计作品嬗变到“感动叙述化”作品,则需要从教学的理念转变和知行合一二个方面进行深入细化。
理念转变:引导+启发+感动的教育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信任是感动的引导基础,互相理解是感动的启发桥梁,协同合作是感动助燃剂。教育者只有先感动自身,才能激发大学生感动之心。儒家将“礼智仁义信”五常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道德准则,“信”则是实现“礼智仁义”的基础。充分信任和肯定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学生的依赖和信任。首先,用耐心和责任心唤醒其浑噩的内心。其次,用思政感动故事内涵,激发学生自我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最后,用“心”呵护和引导其意识形态转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如此才能在教学中针对当下感兴趣话题,对症下药进行思政解读和教育,才能把情用对和用准,触动并打动学生的内心。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合作,教与学的角色进行不断互相转化,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教育者产生认同感,对思政教育产生亲和力。综合来看,这种引导+启发+感动的教育思路理念的转变,更契合当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
知行合一:感动叙述化融入对策。“知行合一”一词是明思想家王守仁(1472-1529)提出的教育观点,思想道德标准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行为是达到“良知”的准则。即“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在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设计作品的优劣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最佳方法,而在美学基础上的故事叙述化,则是衡量其优劣的关键因素。设计叙述有别于文学叙述,其核心并非描述故事,而是通过设计方法将其文学故事内涵画面抽象化和符号化,达到营造感动情景的目的,由此凸显出其设计作品的感动情怀和文化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叙述者指向艺术作品叙述的功能需求与叙述目的;被叙述事物指向艺术作品叙述的主题内容和叙述方式;元叙述指向艺术作品叙述的语言选择与构筑方式;一次叙述指向艺术作品叙述的呈现方式与内容识别;二次叙述指向艺术作品叙述的认知程度与媒介传播,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叙述。叙述者(等于教育者)向学生布置思政叙述目的作业,在设计作品创作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思政主题感动元素符号,进行美学原理主体设计叙述,而后利用主题背后的文学感动故事情节,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故事感动的元素符号来完善画面的故事性情景再现,最终实现思政感动元素内涵融入设计作品的“知行合一”。
综合而言,在感动内涵的引导启发下,必然会推动学生在课内设计行为和课后生活行为往正能量思政进行发展演变。通过论证可见,这种“知行合一”感动叙述化创新式实践策略是思政教育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最佳对策。
(作者:葛海飞,渭南师范学院。本文受渭南师范学院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022ZS10,为“思政教育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