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学院“嵙走黄河路”实践队在东营市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10 17:36: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泓南 孙嘉慧  | 责任编辑:林木

为讲好黄河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筑生态文明,绘山水宏图,2023年7月16日至7月18日,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嵙走黄河路”实践团队来到山东省东营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黄河入海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等地进行实践调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毅前行,一路走,一路学,在走访调研中践行守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青春使命,努力在实践中书写山东科技大学学子的新篇章。

明确目标,确定方案,提高安全意识

前期,“嵙走黄河路”实践队在学校举行出征仪式。团队指导教师,智能装备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谢清勇,学院辅导员李峰及团队全体学生参加。

会上,指导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并根据所选主题和大家共同根讨论确定了此次活动的具体事宜。并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和几点嘱托,随后,大家共同学习了《智能装备学院2023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安全预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处置方法进行学习,保障团队成员的安全。

团队成员出征合影

一起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

“嵙走黄河路”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鸟类科普园、雁湖进行实践调研,一起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故事。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鸟类科普园

通过提前查阅文献资料、纪录片、新闻报道等途径,实践队成员了解当前黄河流域生态情况,认识到黄河生态保护对于抵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系统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加深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解。

在雁湖,实践队成员近距离领略了大雁放飞的震撼。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参观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据了解,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保护区加强智慧监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打造全方位监管体系。保护区内现有鸟类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数量达数百万只。这片“鸟类国际机场”的变化,已成为山东良好生态环境的“代言人”。

国家级保护动物“灰雁”

在鸟类科普园,队员们还对监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生活习性及繁殖情况向工作人员做了详细了解和细致调研,并与参观游客进行沟通交流、采访调研,了解游客对于鸟类保护的认识并主动向游客宣传鸟类保护知识。

与参观游客进行沟通交流、采访调研

观察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实地调研黄河入海口,深刻领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嵙走黄河路”实践队第二站来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刻领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黄河入海口实地调研

实践过程中,通过提前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大家详细了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在黄河入海口,队员们凭栏远眺,察看河道水情,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亲身感受黄河治理防护取得的显著成果。

沿木栈道察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

凭栏远眺,察看河道水情

同时,调研团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了解游客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认识,验证根据前期猜测。在现场,实践队员选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通过与游客进行交流和访谈,通过他们填写的问卷,实践队员了解游客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相关政策的支持程度。

采访参观游客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通过直观数据,详细了解了黄河径流量、输沙量等参数。向工作人员询问黄河流路变迁、水沙变化和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情况。

参观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

科技助农,握紧农业发展线,深刻感受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嵙走黄河路”实践队第三站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刻感受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学习调研

据悉,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它肩负国家战略使命任务,秉承农业科技创新基因,在盐碱地综合治理、探索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前列,在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科研平台、盐碱地特色种业、绿色高效循环盐碱地生物农业方面作出示范,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参观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中试研发平台

实践队员参观了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中试研发平台,了解了农高区自主研发的智能设施农业装备。随后来到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调研,详细了解了益虫资源利用与生态防控研发平台、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和盐碱地藜麦产业种植等相关知识。随后,为进一步了解盐碱地生态化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前往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实验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在示范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了解耐盐碱作物育种体系、种质资源圃综合利用等情况,并认真研究耐盐碱苜蓿和马铃薯的生长情况。

了解益虫资源利用与生态防控研发平台

认真研究耐盐碱苜蓿和马铃薯的生长情况

学思践悟,不忘初心跟党走,争做时代新青年

“嵙走黄河路”实践队的最后一站来到黄河滩区搬迁的新型社区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进行参观调研。看杨庙社区在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发生的巨大改变,感悟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体会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据悉,上世纪70年代,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2013年起,东营市对66个房台村进行住房拆迁改造,建设新社区。杨庙社区就是为改善原黄河南展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而实施搬迁改造的新型农村社区。

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承载着社区群众记忆的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介绍了杨庙社区的建迁历史、建设规模、发展模式和特色产业等基本情况,在“南展由来”、“南展工程”、“担当之迁”、“幸福之迁”、“振兴之路”五大版块中了解南展区人民五十年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历程,感受杨庙社区居民幸福生活变迁,学习11位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为黄河南展区工程毅然搬离家园的奉献精神。

观看杨庙社区发生的巨大改变

参观了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

随后,实践队员走进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幸福餐厅、幸福产业和幸福就业驿站、草编加工合作社等地学习调研。

在幸福食堂中了解到每周的营养菜谱,低保、五保户等特困人员一顿饭只需一元钱,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在草编合作社中,柜台上摆放着用草编制成花瓶、皮墩子、晒篮筐、蒲草鞋、屏风等各种工艺品,村民用手编织起了致富梦,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特色的草编技艺和老人亲切交谈。从交谈中,实践队员得知5年前,她还是对草编手艺一窍不通的家庭妇女,自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通过草编合作社的培训,目前,她不仅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还带出了近百名村民通过草编增加收入,他们中绝大多数为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

在老年人幸福餐厅学习调研

“说实话,变化大得像在做梦。以前,我们住在墙壁斑驳、屋顶漏雨的土坯房,生活相当拥挤。现在的生活真是好的没话说,出门就是便民服务站,办起事来方便多了。在社区就能上班,活轻松也没时间限制,再也不用跑断腿了”。正在合作社制作屏风的老人说。

和老人亲切交谈

亲身体验特色草编技艺

“党中央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保证群众安居乐业高度重视。我们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确保大家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我还要和同事一起,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杨庙社区黄河风情的地理特色,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垦利区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深情的说。

在初心石前,在“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们服务的”的标语下,实践队员共同回忆入党初心,重温入党誓词。切实体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杨庙社区初心石前合影

共同回忆入党初心,重温入党誓词

誓言铮铮,初心永恒。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始终牢记使命与责任,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幸福家园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嵙走黄河路”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调研,实践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在党的领导下,黄河沿岸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励团队成员用拼搏和汗水,践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负青春之本色,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开创新局面。

实践队员孙嘉慧表示,将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将所学到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智能控制专业知识运用到农业科技实践中,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作出积极贡献。

黄河作为中国文明的摇篮和母亲河,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实地队员张泓南感慨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一路走过来,一路参观学习、实践调研,看到了黄河入海口两岸的环境的历史性变化,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后我就继续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的青春力量。”(文:张泓南 孙嘉慧 图:陆雨 孙嘉慧 张泓南)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