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学子赴洪泽,探寻“宜居宜业”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08-15 10:35: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安琪 | 责任编辑:乔沐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8月4日至5日,河海大学商学院蒋坝镇“宜居宜业”模式实践团前往淮安市洪泽湖蒋坝镇开展实地调研,着力探究当地宜居宜业的生态发展新模式,为建设和美乡村,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洪泽湖蓄水显作用,三河闸水利促振兴

作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三河闸则坐落于素有“日出斗金”美誉的洪泽湖之上。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

8月4日上午,实践团首先来到了三河闸水利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三河闸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人民安居乐业方能共商振兴。实践团了解到三河闸工程对于保护洪泽湖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突出,分解了淮河流域泄洪的压力。同时,三区政府联合打造生态文旅景区,通过水利、景区、文旅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在面对面访谈中成员们聆听了三河闸工程十月建成背后的艰辛与不易——攻坚“鸡爪山”、人工清淤、临时调派、水中人墙合拢草坝......“水利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民群众”,这是年轻一辈的三河闸水利人对祖辈初心的继承,护佑一方不为洪水侵扰,以水利促振兴是他们给人民献上的完美答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三河闸水利管理局技术人员。

随后,怀揣着对三河闸水利工程及水利人的敬重,实践团来到了三河闸水利展览馆。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最美水地标”——三河闸工程,实地体验其水情水况观测过程感受科研乐趣,观看三河闸建设的相关影片,为众多建设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形成的“愚公移山、众志成城、担当敬业、勇于创新、纪律严明”的建闸精神动容......三河闸建成以来,工程发挥了

巨大的防洪、供水和生态等综合效益,为保证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流域及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参观三河闸水利博物馆。

三业协同共发展,乡村振兴砥砺行

8月5日实践团成员来到洪泽湖蒋坝镇政府同工业镇副镇长展开了亲切会谈,通过副镇长的介绍和访谈,成员们了解到该镇三业协同发展的情况及未来规划。

据副镇长介绍蒋坝镇曾是工业重镇,钢铁工业尤为繁盛。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房地产受冷,钢铁工业衰败,蒋坝镇决心走生态发展道路。“虽然困难,也要改变!”副镇长如是说。政府开始着力打造老年人休闲养老小镇,化工企业全部迁入规划的化工园区,仅保留最基础的渔网加工业以给老年人补贴生活。同时,当地以洪泽湖为依托,拥有独具一格的旅游资源,然而当地居民以老年人居多,这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阻力。蒋坝镇政府积极吸收新鲜血液,招聘青年大学毕业生作为后备干部,推出高级人才政策,以党建为引领,立足特色资源探索创新,大力发展螺蛳特色产业。说起螺蛳产业,副镇长显得十分骄傲自豪:“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蒋坝螺蛳节,还邀请到了主流新闻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希望以节促游、以节会友、以节招商,实现古镇蒋坝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蒋坝走出了一条螺蛳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蒋坝,成员们看到了一个“不服输”、“不言败”的老工业重镇重燃生机,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坚定前行的伟岸背影,同时也坚信,蒋坝镇这一发展模式定会给予其他乡县以启迪。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蒋坝镇工业副镇长。

宜居宜业慢生活,和美乡村在路上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亲自走入蒋坝镇的大街小巷,感受“宜居宜业”发展模式下人民的生活状态。

漫步在古朴的蒋坝街头,随处可见的是极有特色的民宿,彰显着旅游小镇的独特魅力。“酸汤鱼圆”、“香辣蟹”、“红烧干肠”......丰富的菜肴是蒋坝人民的热情,也是农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的象征。打“掼蛋”、捕鱼、摘莲蓬是当地人民消遣娱乐的生活方式,闲适惬意的慢生活体现在街头巷尾,让实践团的成员们流连忘返。如今生态保护大力推进,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绿色福祉,“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正是这样的质朴自然又浓墨重彩,热情奔放也夹杂着含蓄内敛,蒋坝镇的居民才能够在这里安身立命,建设自己的温馨家园,同时也能慢下来感受生活之美,宜居宜业,和美共生。

图为蒋坝镇居民在休闲打牌。

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真切感受到当地政府为乡村振兴做出的积极尝试和显著效果,问卷调查中体现出小镇居民幸福感持续增高,“宜居宜业”发展新模式稳定发力,为蒋坝镇带来经济和生态红利,和美乡村在路上。后续实践团将进一步总结模式特点,从而为类型相似的乡县提供借鉴,实现同发展,共繁荣!(通讯员 孙安琪)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