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痕迹管理创新再造 为基层“松绑”减负

发布时间:2023-08-21 13:43: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肖小河 | 责任编辑:乔沐

痕迹管理,是指运用文字、图表、影音等有形的、可视化材料进行管理的活动,是在基层治理中运用较为普遍的辅助手段之一。将痕迹管理引入基层治理,有助于实现治理过程的具象化、精细化,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基层工作执行情况,有利于做到权责清晰、管理规范,减少推诿扯皮、随意用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可是,过度依赖、过度使用痕迹管理,势必导致适得其反。例如有的地方把痕迹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痕迹管理由此脱离了辅助功能反而占据主导,既背离了初衷,又加大了基层工作者的负担。

如何持续深化痕迹管理创新再造,让痕迹管理回归辅助功能定位,为基层“松绑”减负?

纠正机械做法,轻传达重落实。“减”字当先,严格控制会议规格、规模及时长,提倡视频和套开、合开会议,提倡开短会、讲短话、真减负、少折腾。推进考核系统扁平化管理,避免过多的台账、微信工作群和各类考核APP,进一步帮助基层工作者“轻装上阵”,从不必要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筑牢思想根基,强化结果导向。通过学习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切实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鼓励基层工作者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注重结果导向,找根源、抓整改,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避免过度使用痕迹管理,坚决抵制唯台账是举、以材料论英雄。

严控考核频次,避免重复整改。深化考核,严控追求督查次数、查摆出的问题数量等形制主义。避免同一问题不同部门重复整改,多种整改意见,让基层工作者夹在中间疲于整改,没有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还会挫伤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放眼当下,唯有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效,方能真正实现痕迹管理创新再造,为基层“松绑”减负。(作者: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肖家河街道办事处 肖小河)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