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雕琢北京海淀生态水网的“璀璨明珠”

发布时间:2023-08-21 15:48: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宝山、王盟、李潇涵 | 责任编辑:乔沐

——写在中建七局北京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之际

地下静悄悄地处理污水,地上建起景色宜人地生态公园。8月17日,由中建七局承建、以“地下治污,地上造绿”为设计建造理念的北京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并向全面交付的目标迈出最坚实的一步。

项目为北京市重点民生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采用地下全埋式布置,是集污水处理、水质深度净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地下处理设施与地上景观公园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体。项目建成后污水日处理规模可达8万立方米,能够使海淀区北部地区污水处理能力翻一番。

用心攻坚千方百计促施工

“项目为工程局在北方区域承接的首个全埋式地下水厂,干好该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把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创新工程和效率工程。”中建七局建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金松在项目前期策划时强调。

2022年10月,肩负公司领导的重托,北京分公司迅速抽调精干力量,有15年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肖鸽担任项目负责人,和20余名生产骨干组成项目团队,跑步进场、安营扎寨,正式吹响了建装人攻坚克难、鏖战奋进的嘹亮号角,将项目的建设视作打响公司完美履约、在首都北京彰显品牌的荣誉之战。

施工班组进场到位,机械设备、材料物资准备就绪,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正当项目全员想铆足劲甩开膀子干的时候,一个拦路虎摆到了项目团队面前。项目周边毗邻耕地红线,为保护耕地资源,项目施工现场没有环形通道和材料加工、堆放区,大型机械设备也无法进场施工。

“施工场地受限,怎么干?”为此,项目优化施工方案,迅速应对,在施工现场的东侧和南侧各铺设6米宽、110米长的钢板路作为临时施工通道,推动现场施工。经和业主方协调,在距离施工现场300米处的内部道路两侧,设置材料加工和堆放区,方便各种施工材料的进场堆放和使用加工,再投入2台50吨的汽车吊,将材料吊运到临时通道,再用板车运送到各施工位置,保障正常施工。

问题得到解决,项目施工也开始高效运转。2022年12月4日第一台塔吊安装,2022年12月25日第一块筏板浇筑完成,2023年4月22日首个标段封顶……项目明确目标、编制科学的施工计划,对整个工期进行倒排分割,采取多流水段同步组织施工,使项目施工组织做到了游刃有余,完成用钢量近7000吨、混凝土浇筑超7万立方米,于2023年8月17日顺利完成主体封顶。

全心建造破解难题筑精品

“相较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地埋式水厂建筑施工难度更大、工序更复杂、施工要求更高,项目团队攻克了防水性要求高、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难等多种难题,助力项目优质履约。”肖鸽说道。

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超高、超大结构多,工程钢混结构体量大,池体布局繁杂,工艺复杂、设备洞口繁多,再加上筏板基础及生物池池体剪力墙体较厚,尺寸均超过1米,且还存在大量超长、超高和异型结构,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方面可谓是难上加难。

针对该项施工的特点和难点,项目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按照“分块规划、隔块施工、分层浇筑、整体成型”的原则,将箱体结构划分为9个板块,根据每个板块中竖向构件的高度或者距离进行分层、分段,再分批次进行浇筑,严控浇筑厚度,减少单次浇筑量,加强振捣,每次浇筑完成之后,带模养护三天,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浇筑。此外,针对超长或超厚墙体,做好模板加固,利用设计变形缝或后浇带并增设施工缝,形成小流水作业,避免裂缝的产生,浇筑完成后,整面墙体显得垂直而且平整。

“整个浇筑过程中,我们以这种‘搭积木'式的浇筑工艺,60个小时连续完成了3380方混凝土的浇筑,236天完成了7.9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6个月完成综合处理间结构施工。”项目技术总工李大伟介绍。

在筏板施工阶段,由于项目紧邻一期工程,局部筏板比一期筏板低,开挖后可能会对一期结构产生影响,原设计增加了斜抛撑,对一期进行支顶,导致二期施工时需进行二次换撑,费时又费力。为此,项目团队通过加密轴力计的检测频率,采集原始数据,并对斜抛撑部位的受力进行计算,经勘察、设计、甲方及相关专家论证通过后,取消第二道斜抛撑,此项优化缩短工期达30天。

步步有亮点,处处皆匠心。项目团队还坚持以技术为引擎,创新推出垂直钢边止水带和水平止水钢板节点施工工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并申报2项发明专利;盘扣钢管固定装置、可拆卸楼梯踏板等已申报实用型专利和创新成果7项。

精心管理安全施工助履约

“安全质量工作是项目优质履约的根本保障,我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项目安全总监胡博说道。

项目整体为箱体结构,按照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划分为污水预处理、生物池、MBR膜池、机房区和臭氧接触池及清水池五个区域,施工面积为2.9万平方米,约8000平方米的施工面积都需要高支模施工,而生化池支模架体系高度11.95米,MBR膜池支模架体系高度14.15米,都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

如何做好高支模施工?如何保障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安全?这是整个施工中的又一个难题。

根据工程结构特点,项目团队加班加点,经过半个月时间提前编制4套高支模施工方案,并邀请北京市建筑工程专家库安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5名专家进行论证,且在北京市住建委平台一次性通过。

方案通过后,项目立即对施工班组进行了方案交底,确保本方案在施工中能够严格落实。在化解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安全风险上,项目部结合实际,采用承插式盘扣钢管脚手架替换传统扣件式钢管架,优化施工工序和流程,大大减少了现场搭建和拆除的时间和工作量,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此外,项目在工友生活区,取消220V插座,统一设置36V低压USB充电接口,避免了工友在宿舍抽烟、使用大功率电器造成火灾风险。对施工现场所有电缆线全部穿套波纹管进行防护,有效防止电缆线发生磨损进而引发触电事故……项目通过严抓细管,确保安全生产,助推项目完美履约。

“项目运行后将解决海淀北部地区,南沙河以南约90平方公里的污水收集处理,污水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后,直接排放至河湖生态补水,助力江河复苏,有效改善当地约100万人口生产生活环境。”北京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介冰介绍。300余个日夜的匠心雕琢,这颗“生态明珠”已现雏形,项目团队不负众望、倾呈优异答卷。接下来,全体参建者将继续秉承匠心、精益建造,为铸造品牌工程、民生工程不懈努力!(作者:胡宝山、王盟、李潇涵)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