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达学子赴皖乡,赋能青阳新文旅

发布时间:2023-08-24 16:18: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龚徽晖 | 责任编辑:乔沐

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数字文旅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和工作实情实际,2023年于7月25日至7月31日,组建了“向阳出发·青春助航”乡村振兴实践考察团。考察团在指导老师王彬雪、汪琪、汪安梅和队长龚徽晖的带领下前往安徽省青阳县开展了以文、旅两大主题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的7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考察团成员集体合照图。

7月25日,团队从上海市出发前往池州市,于下午一抵达青阳县。在酒店稍作调整后,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召开简短会议,一起讨论下午的行程安排、撰写采访提纲和调试直播设备等活动,以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随后便前往三下乡旅游专题考察第一站老田吴村,考察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

图为实践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图。

7月26日“向阳出发·青春助航”乡村振兴实践考察团来到了九华山及九子岩风景区,在参观优美风景、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开始了各景点的调研活动。考察团成员们针对景区设施满意度、消费行为等问题,对游客、工作人员、领导进行了问卷调研。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游客来到九华旅游的原因,对九华风景区建设问题的满意度,以及旅途中吃住行游娱购的性价比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景区考察结束后,考察团成员将问卷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后形成了《九华山风景区调研报告》、《意见改进措施》等材料。

图为考察团成员们对游客进行问卷采访图。

7月28日,考察团开始了三下乡文化专题的考察,第一站抵达青阳腔博物馆,经当地导游介绍了解到青阳文化振兴的发展道路主要采用“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并知晓该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考察团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重点考察了国家级非遗青阳腔和省级非遗生漆夹纻技艺、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技艺。

为获得青阳腔发展近况的一手资料,考察团前往青阳腔博物馆采访了青阳腔传承人江进老师。在和江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成员们得知青阳腔不仅融合了地方方言、民俗和音乐元素,还吸收与融合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同时还了解到馆内青阳腔戏曲文献资料缺乏、曲谱不完整、传唱者减少等现实困境,使得青阳腔戏曲技艺的传承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在后续交流过程中,考察团欲为青阳引流开直播记录了江老师现场教学青阳腔名曲《百花赠剑》。并针对青阳腔目前的发展困境与江老师一起探讨解决措施。考虑到青阳腔目前的知名度较低,考察团成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青阳腔脸谱为设计灵感,创作出徽池雅调银镯文创产品来帮助宣传青阳腔。

图为考察团成员开直播采访江老师和后续文创产品设计图。

为进一步了解青阳非遗文化,考察团来到了省级非遗工坊——大九华山圣武雕塑有限公司,

听工作人员讲解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生漆夹苎技艺的发展历史。随后见到了正专注制作小样的“生漆夹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建武先生。通过对他的访谈,成员们了解到生漆夹纻技艺制作的漆器具有质地轻便、造型精准、不易开裂变形等诸多优点,但制作材料价格昂贵,一般仅用于大型佛像的修复。为了让生漆夹纻技艺走进百姓生活,工坊针对产品类型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如中低端生漆文创艺术品、漆木家居等、高端的私人定制。随后,参观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采访了该项技艺的传承者江太平老师,了解到制作一把水磨玉骨绢扇的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方可完成。并在江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体验了插扇、打蜡等过程,体会到匠人制作的不易,技艺传承的艰难。

图为考察团成员在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插扇操作图。

7月31日,考察团成员龚同学利用自身的实习经历,让文化下青阳,助力非遗盘扣传承。考察团借用池州市大九华山圣武雕塑有限公司的教学基地,进行了以盘花教学为主题的直播。直播现场考察团成员们通过使用盘条、镊子、剪刀、胶水等工具,依此进行卷盘条、捆接口、粘珠针等步骤,亲手制作完成了盘花胸针。在直播过程中,龚同学还积极与观众互动,通过连麦等方式及时为大家解决疑惑,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胸针制作。

图为非遗盘扣直播实践教学图。

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考察团志在担当先锋,为青阳县文旅发展出谋划策,以清衿之志,履践致远。让非遗下乡,增添古韵气息,为乡村增“颜值”、提“气质”、育“文化”出一份力。成员们沉浸式的感悟乡村振兴图景,以时不我待,勿负青春之心谱写时代新篇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学思想”的境界,增强“强党性’的觉悟、强化“重实践”的导向、激发“建新功”的追求。(通讯员 龚徽晖)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