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 看振兴】青海奔盛草业万亩紫花苜蓿开镰收割

发布时间:2023-08-25 14:21: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丁可
八月的德令哈,万物葱郁,牧草飘香。8月21日,位于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万亩优质紫花苜蓿迎来收获季。紫花苜蓿草流青溢翠,迎风摇曳,一台台牧草收割机穿梭田间,“绿地毯”逐渐变成“条纹毯”,一派牧草丰收喜人景象。

大片的万亩紫花苜蓿,如同一个巨型翡翠镶嵌在戈壁中,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设置在苜蓿田间的指针式喷灌机,犹如一枚枚旋转的指针,记录着大地丰收的时刻。正在开足马力绕圈作业的牧草收割机,正在上演着“丰收圆舞曲”……

“今年我们的种植面积是55000亩,其中燕麦种子田10000亩,青干草30000多亩,还有10000多亩苜蓿,5000亩青储玉米,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黄金收获季节,目前头茬苜蓿已经收割过了,马上要进行第二茬。燕麦从八月初开始收割,现在已经收的差不多了,预计从月底开始收割燕麦青干草和青储玉米。现在实现收割全程机械化,收割机、打包机等农机的利用,极大地提升了收割效率。”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奎介绍。

据了解,2015年,青海省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专家为青海省饲草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搭建平台,开辟出一条适合青海饲草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企业便是自那时起,驱动“草业”高速发展的车轮,找到了一条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奔盛”之路。2019年,团队与德令哈市两个乡镇的四个村集体签订了1066.6公顷土地流转合同,开展品比和种植技术试验,引进青海省饲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种植。

尕海镇陶哈村是当地的一个牧业村。这几年,限于地理位置和村集体经济资金的限制,村里的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像陶哈村这样的现实条件,很难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优势,但是通过和奔盛草业的合作,联合几个村集体进行联合发展,就做到了打破空间限制,最大限度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瓶颈。”尕海镇干事才仁南木说。
近年来,该公司深入开展“科研+企业+基地+示范户”的技术体系模式,和德令哈市的尕海、蓄集两个乡镇,以及五个村集体开展深入合作,带动当地农户256户,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560多万元,其中土地流转费用300余万元,土地最多的一户牧民每年土地流转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
好品质打开了市场,换来好价格。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产品赢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区养殖企业的青睐,地头呈现出采购商抢购的热闹场景,基地也成为我省绿色优质饲草产品重要输出地之一。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降低饲草销售价格让利于民、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奔盛”以绿色发展中的鲜活实践,为海西走生态路、算生态账、发展生态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也为地方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活力。

从千亩到万亩,创新发展赋予了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从曾经的荒凉戈壁,到如今的满目青绿,青海奔盛草业沿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明晰方向,深耕荒漠,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短短几年间,硬是将茫茫戈壁变成了万亩人工“草海”。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