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学子三下乡:深入老腔起源地 探访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

发布时间:2023-08-28 09:38: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

导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困境,实现非遗文化同社会的有效连接,呼吁广大青年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继承者、创新者。西北大学“传播华阴老腔,助力非遗传承“学生实践调研队于7月15-20日先后赴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华阴市双泉村、华阴市文化馆等多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学校学科资源的有效利用。


专访与群采并行|听梨园里的老腔班子响亮开嗓!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五台镇南五台山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华阴老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梨园搭台演出。台上古朴雄浑的老腔嗓音“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将台下观众记忆瞬时拉回到2016年春晚。锣鼓敲响,好戏开场!二胡、低胡、板胡、月琴、马号齐奏何鸣;乐声、歌声、吼声、笑声默契配合!红马褂艺人左手拿长凳,右手执枣木砖冲到台前敲击出整场表演的高潮,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

老腔表演《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结束后,团队成员为深入了解华阴老腔在外地游客中的知晓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对于台下观众进行群体采访。随后,团队就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华阴老腔表演团队进行人物专访,分别为老腔艺人张民政(二胡),老腔艺人王合理(主唱),采访的内容涉及老腔艺人当前的生存环境,部分老腔艺人的学徒生涯以及老腔当前的宣传现状等相关话题。在采访过程中,老腔艺人多次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成为华阴老腔的传播者,为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老腔班子面向游客表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一名观看完老腔表演的小朋友

双泉村|专访老腔巾帼艺人,张香玲!

双泉村处于秦晋豫三省结合部,洛(河)渭(河)黄(河)三河交汇处,东临天下军事要冲潼关,南依“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居于汉唐中原通往京师长安的航运要道——西汉漕渠之首。双泉村东北有一处“走马楼”,过去是守边驻军阅兵操练的地方。村子西边是著名的西汉京师粮仓遗址。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方独特的文化--华阴老腔。

张香玲老师是从古至今第一位能唱皮影戏(华阴老腔)的女艺人,同时她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华阴老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的弟子。她声腔洪亮,高亢激昂,把华阴老腔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西北大学学生实践调研队与张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华阴老腔的起源发展、传承现状、发展困境及解决措施等话题详细展开。张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她本人的学习与表演生涯,感叹华阴老腔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深刻影响。过程中,张老师为团队成员特别展示了由她书写的华阴老腔手抄剧本(《罗成征南》《借赵云》《折子戏》《斩华雄》)。在被问到华阴老腔的发展困境时,张香玲老师指出,目前华阴老腔出现学习人群数量较少,老年化严重、教学场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她深切希望能建成一个研学基地,将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研学基地培养华阴老腔新生代艺人与戏班子,让国内外慕名前来的游客立体化、系统化地了解华阴老腔,促进华阴老腔地传承与传播。张老师还表示希望跟上当下短视频兴起的热潮,能够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来传播、传承、创新华阴老腔的内容和形式。采访结束后,张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双泉村的东西两泉眼、翻新的仿古村落建筑及即将竣工的华阴老腔传承培训中心。

图为张香玲老师接受团队成员采访

图为张香玲老师手抄剧本

非遗进校园|在卫峪中心小学做华阴老腔的传承者

华阴市岳庙街道办事处卫峪中心小学于2021年11月23日,被教育部办公厅评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其中,华阴老腔为该学校的重点传承的文化项目。张香玲老师团队作为非遗传承团队,为该小学提供老腔教学。

17日下午,团队成员观看了该校学生华阴老腔的演出(《诗香》和《劝孝歌》)后,与该校学习华阴老腔的5名小学生进行了深入交谈。从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他们对华阴老腔的基本掌握情况、对华阴老腔热爱的原因以及未来面临小升初升学后对于华阴老腔的学习态度。在5名小学生的自述中,团队成员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华阴老腔质朴又热烈的情感,以及这片土地对于他们性灵和志趣的滋养。加快推进华阴老腔学研相结合,推动老腔进校园,对老腔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越来越多的学习老腔的孩子们,将以青春力量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图为卫峪中心小学五名小学生展示团队成员带来的西北大学文创纪念品

图为张香玲老师指导学徒表演

在地里躬身,在乡里调研

在7月16日,团队成员对于双泉村的地理位置、发源文化、人口状况等有了初步了解。双泉村位于关中盆地,常年干燥;由于地处洛(河)渭(河)黄(河)三河交汇处,水利灌溉工程较为完善。这里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为花椒种植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张香玲老师则在外出演出的闲暇之余,于农忙时节进行农作物的采摘收获。18日上午,团队成员走进双泉村深处,与张香玲老师一同收获花椒,真正做到了“在地里躬身,在乡里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香玲老师摘花椒

走访文化馆对谈王主任

18日下午,实践调研团队走进华阴市文化馆,在王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华阴市文化馆相关馆藏,其中包括华阴老腔的前身——皮影,馆内展览了老皮影、皮影墙、皮影戏台。馆藏还包括华阴老腔戏本以及华阴其他的主要非遗文化——如天芯子。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更深切地了解了华阴老腔的古今变化,以及老腔在华阴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与王主任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今老腔发展存在同质化严重,传承人年龄过大以及年轻人对其共鸣性差等相关问题。同时,针对政府部门发挥的作用,王主任表示,当地政府已尽可能提供帮助为艺人搭建平台与大力传承保护老腔,但目前部门内仍存在人员不足,资金紧张,创新力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的传承问题,老腔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打算进一步推进老腔进高校的合作项目,加大与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老腔传承人的范围。

图为文化馆王主任接受团队成员采访

图为老腔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接受团队成员采访

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聊华阴老腔

张喜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13岁拜师学艺,14岁登台演出,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班社“喜民班”,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秦晋豫一带,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腔艺术风格,是目前华阴老腔皮影的中坚力量。曾与谭维维在2016年的春晚合作演出《华阴老腔一声吼》,也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地进行演出,均取得热烈的反响。

19日上午,团队成员对张喜民进行专访,调研团队了解到华阴老腔从本土走向国内外的发展轨迹、当前老腔具体传承情况以及他本人对当前老腔发展困境的看法。临别之际,张喜民十分热情地送了团队成员《华阴老腔》一书,该书由政协陕西省华阴市文史委员会编,帮助团队成员补充前期资料查询的缺失,进一步完善后期调研报告的撰写。

图为张喜民接受团队成员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白哲供图

图为张喜民家中陈设

图为张喜民赠书《华阴老腔》


总结: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即青年者,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西北大学“传播华阴老腔,助力非遗传承”暑期调研团队实践活动于7月20日正式结束,在为期6天的实地探访中,团队成员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了华阴老腔的历史沿革及传播困境。此次实践调研成果呈现为纪录片视频与实践纪实形式。西北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期盼以新传学子的专业能力加大华阴老腔的宣传力度,为老腔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调研团合影

通讯员(赵欣悦 山紫凡 许盈盈 马翔 白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