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迳镇:坚持“1234”工作法 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08-31 10:47: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建华 | 责任编辑:乔沐近年来,江西省全南县南迳镇党委、政府紧紧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用“明确一个目标理清思路、着力两大提升强基础、发展三种模式促民富、执行四种机制确保长效”的工作做法,即南迳镇后续扶持“1234”工作法,破解了“怎么才能搬得出”“如何才能稳得住”“怎样才能逐步能致富”等问题,有效地做好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一个目标理思路。即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采取三集中方式优化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一是集中安置,高起点规划好安置区,通过前期精准摸排,科学研判和高标准规划好安置区,打破了一些地方在各村分散安置脱贫户的常规做法,为下一步做好安置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全镇12个村精准摸排,集中安置在圩镇最核心地段;二是集中资源,高标准建设好安置区,选择区域内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较好的地方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最大限度地解决搬迁群众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等后续帮扶问题。三是集中服务,高质量服务好安置区,为增强搬迁群众归宿感,解决搬迁后有人管有人服务的问题,2018年4月,南迳镇把新安社区搬入安置区办公,在全县率先把安置区纳入到社区管理,实现了安置区的社区化治理。为搬迁群众后续扶持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两大提升强基础。为提升安置区的管理治理水平,南迳镇结合圩镇发展实际,协调推进安置区“硬件”与“软件”、“面子”与“里子”同步发展。一是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采用“两配套”模式,即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便明超市、文化舞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安置区搬迁户全部通自来水,周边新硬化道路3公里,周边硬化巷道5000余平方米,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先后在安置区建成新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办幼儿园1所,便民超市1处,孝老食堂1处,文化休闲广场1处,充电桩1处。在安置区旁边流转4亩多农田用于创建微田园,目前已有70户脱贫户得到了他们的菜园子,户均有菜地30平方米左右。2022年,在安置区完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50多万元。二是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不断完善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功能,健全社区组织架构,提高服务搬迁群众办事效率。如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四点半课堂”、镇综治中心、孝老食堂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员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在全县率先推行每栋楼房配备1名党员担任楼栋长制度,通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确保每户搬迁户后面都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和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提供服务和管理,让党的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不断实施好安置区卫生保洁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安置区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增设公益性岗位保洁员4人,引导搬迁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确保搬迁群众能够居住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不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2023年以来,社区组织开展“三讲一评”等感恩教育活动4次,组织开展清洁家庭评比1次,组织开展文体活动9次,半年多来参与活动的搬迁群众达90多人次,既丰富了搬迁群众的业余生活,又传播了正能量。
三种模式促民富。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就业、创业,形成三业齐发展、三种模式促民富的生动局面,不断拓宽搬迁群众致富渠道,增强搬迁群众致富信心。一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强化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和种养大户支撑带动,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近年来,南迳镇依托芳香特色小镇发展,重点发展了芳香苗木、兰花、蝴蝶兰等产业,积极推广了荸荠、脐橙、蔬菜种植。据统计,南迳镇安置区搬迁群众主发展产业37户,涉及产业有畜牧养殖、蔬菜种植、脐橙种植、养殖蜜蜂等。二是拓宽就业渠道稳住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2018年5月,在全县率先引进扶贫车间,该扶贫车间是全县最早、经营最稳定的车间,车间生产装饰用品,产品生产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吸纳安置区脱贫户老弱劳动力,极大灵活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方式,截止目前,扶贫车间累计给扶贫车间工人发放工资30多万元,累计申请岗位补贴10多万元。县内外企业务工一批,依托县就业局职业技术培训措施,精准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南迳镇累计开展各类培训500余人次,10多名搬迁群众通过培训后在县内园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就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职能,每月分布企业用工需求,加强与县内外用工企业联系,点对点开展劳务传输。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针对年龄较大、劳动力较弱群体,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安置区公益性岗位安置21人,政策性兜底就业精准到人。三是鼓励开展创业致富一批。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开展创业,通过金融扶持、创业培训等方式,解决搬迁群众创业资金及本领不足等问题。截至目前,安置区脱贫户自主创业3户,创业方式主要有开店、搞家政服务、购买拖拉机搞运输等。
四项机制保长效。一是落实挂点领导机制。落实好安置区镇党委书记挂点和第一书记驻点的工作机制,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构建了“一把手”主动负责、帮扶干部具体负责相结合的责任体系。今年以来,挂点领导亲自解决安置区重点难点问题10多件,涉及就业、产业奖补,和公共设施完善等方面(比如开辟新的微田园、完善安置区周围基础设施、调度人员维修安置区楼梯灯等等)。二是落实精准施策机制。针对每家每户不同的家庭情况,及时跟踪更新“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档”材料,持续长效做好后续扶持工作,确保帮扶质量和成效。三是落实每月回访机制。坚持帮扶干部每月深入搬迁群众家中,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对安置区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变化,开展政策宣传与扶智教育成果。今年以来,通过每月回访,帮扶干部听取搬迁群众意见总共20多条,协助他们解决问题40多件。(比如帮助解决搬迁户独居老人李年妹开锁的问题、帮助搬迁老人开展养老认证、帮助留守儿童与他们在外地务工父母视频联系,弥补情感缺失、帮助搬迁户谭启连检查线路故障更换照明灯问题,帮助搬迁户谭贵连瘫痪丈夫去派出所办理身份证等等)。四是落实跟踪问效机制。南迳镇乡村振兴工作站联合镇纪委常态化开展督导工作,根据“四个不摘”要求,督导帮扶干部落实好各项政策,加强沟通预警,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确保发现问题能及时整改到位。(江西省全南县南迳镇 张建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