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突破: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与构想
发布时间:2023-09-05 10:05: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霄寒 | 责任编辑:乔沐人工智能技术为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包括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教育形态。
转向: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分析
一、人工智能提供了崭新手段和载体。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手段实现思政教育的破“时空”发展,比如通过智能化系统分析学生的智能指数、兴趣爱好等因素,推送相关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融入历史、社会情境中。这些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人工智能创造了全新内容和形式。
人工智能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新领域的教育内容,比如人工智能技术本身、AI伦理、AI安全、AI法律等。人工智能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形态,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还可以创造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性的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化学习以及“VR/AR+思政教育”等。
三、人工智能形成了独特方式和策略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现实的“真实”学习环境和体验,感受到真实场景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利用人工智能矩阵,实现了思政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实时反馈、实时修正,突破传统教育的困境。通过智能化知识图谱学习系统,让学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学习知识。以及通过智能媒体和网络平台建立学习社群,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和交流。
突破:构想高校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的育人新图景
一、搭建智慧校园平台,构筑智能思政生态
完善智能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化教学模式发展。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营造数字化教育教学环境。创新智能思政教育生态,构筑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体系。智能在线教学平台和软件不仅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推送技术、整合语义分析技术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移动智能平台和教育智能产品让学习者能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自由切换,翻转课堂等开放式教学系统也为学习空间的交互化和虚拟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引进人工智能人才,树立精准思政理念
引进具有人工智能学科背景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能力的教育者,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为思政教育注入智能化、数字化的元素,推广学科交叉,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要与时俱进,树立“精准思政”理念和“育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针对性思政方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升智能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其具备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中获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的能力。同时,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快节奏要求人才具备跨领域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结构,思政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元化和交叉学科的融合。还要在教学中营造智能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在信息获取、知识加工、意见判断和决策等方面的智能素养。
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创造智能思政沃土
为了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新时代有序开展,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至关重要。这涉及到人工智能治理制度、主体责任的落实、管理和监督体制的完善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完备的人工智能制度保障机制,强化各方治理主体的责任担当,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行为。制定人工智能伦理章程,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管理的底线和标准,推动人工智能良性发展。
五、增强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思政文化
人工智能技术顺利打破了中国思政文化传播的“壁垒”。通过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等技术,可以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流。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虚拟现实教育、交流应用程序,世界各国都可以更立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该技术还为传播中国思政文化提供丰富的艺术和教育形式,例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绘画和智能音乐创作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当前的思政体系注入了活力,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发挥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胡霄寒)
作者介绍:胡霄寒,女,湖北十堰,汉,硕士研究生,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