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九镇彭家梁村以工代赈项目: 架起干群“连心桥” 打通村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3-09-19 16:0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夏冬 | 责任编辑:乔沐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九镇彭家梁村牢牢把握以工代赈项目发展机遇,成功争取2023年恩阳区以工代赈示范项目,以以工代赈助推当地群众增收与经济社会发展。
全覆盖、总动员,群众参与率高。
2022年以来,镇村干部扎实工作、广泛宣传,先后组织4个宣讲队,召开坝坝会8次,制作村村通、小广播等2期,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全覆盖”走村入户,500余村民对以工代赈政策“全知晓”,352名村民主动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在家农户参与率达100%。
(巴中市以工代赈办主任张雁冰到村进行项目政策宣讲)
彭家梁村党员、退役军人彭尧益得知消息后,放弃成都4500一月的固定收入,主动投入到村项目中来,加入项目理事会,义务承担材料保管等工作,并且表示在“连心路”修好以后,将出资出力同相邻们一起发展药材产业。彭家梁村村民彭国、张晓琼夫妇放弃在巴中城区承包的工程项目,主动回村当起了义务质量监督员、后勤保障员;二级肢体残疾人彭兵主动请求对硬化后的公路进行义务养护……
项目区相邻农户争相恐后提供后勤保障,“项目修到哪里,哪里就像“过年””。“今天路硬化到我家阳沟,大家中午下班了都不准回去哟,在我屋里吃午饭。”赵丽华在项目现场大声吆喝道。“今天也过我屋当门,我也要请他们吃饭,我昨天把腊猪脚、香肠都洗好了,鸡也杀好了”李琼芳听到吆喝,出来大声抢道。
后经商量,附近的几家农户拿出了自家的特色菜,组成了一桌“百家菜”。几个月来,项目区“百家饭”几乎是彭家梁村的每日常态。
索国栋、赵军、赵开华等大批在外发展年轻人,得知村里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后,主动、多次与村社干部沟通,通过微信小红包等方式,累计为村捐赠超5000余元,为务工群众购买矿泉水、冰红茶、防暑药品等,为支持家乡发展表示一片心意。
齐参与、共管理,群众满意度强。
出台镇“以工代赈”实施办法,成立镇、村两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分管领导+班子成员+支部书记+技术人员”的“包保责任制度”,动员13人成立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物资采购、物资保管、财务监督5个专项小组,签订项目管理责任书,确保“人人有责担、事事有人管”。采取“蹲点专抓+跟班服务”模式,统筹调配要素资源,对项目建设用地、用电等优先保障。按照“抢晴天、战雨天,把一天当两天,以时间换空间”工作模式,实行“日督促+周分析+月交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出台《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8项制度,购买9752元意外团体保险,开展技能培训4场,确保项目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进度。
(恩阳区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工仪式)
彭家梁村支部书记表示,“我们抓项目首要就要抓安全。我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参加晨会,每天都讲安全和工程质量,我们要真正做到既保障群众增收,又保证项目安全及质量、进度。”
每日晨会上,项目理事长根据村民年龄、特点等情况,实地确定村民的工种岗位。“彭明孝、彭清益、索江新,你们3位都八十几了,今天给你们安排的轻松活儿,做小工,主要就是路边除草,公路养护、保边,干活的时候慢点儿,注意安全”项目理事长彭绍祥,在晨会上安排道。
(项目理事长彭绍祥主持召开晨会)
“这以工代赈政策真的好!我84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些轻松钱,一个月接近3000块,真没有想到有这么好的政策,党对我们真的是太关心了!”九镇彭家梁村村民彭明孝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村民向茂才在九镇彭家梁村以工代赈项目务工)
增设施、惠民生,产业致富路宽。
镇村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提升乡村条件、激发内生动力、增加群众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以最大化以工代赈的功能作用。6月30日项目开工以来,总投资500万元,已硬化乡村道路5.8公里,解决就近务工4500人次,带动330余名群众、16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推动产业效益超过2000万元。
近年来,彭家梁村高标准建成黄精、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势头持续向好,水稻收成连年攀升,但每到丰收季节,数百亩水稻均需人工收割、搬运,项目区旁的农户常常因道路受阻而苦恼。
今年8月,路通了之后,一个电话,水稻收割机就“上田服务”,“往年路不通,请人工、管生活,一亩算下来成本要600块,我们这几十户人要花二十来天。现在路通了,啥都不管,也不操心,一亩只需要200块,四五天就收到屋了,成本低、时间快,还不累人。真的这条路太方便我们了”,索会新、索怀良、索杰新等40余户脸上笑开了花。
不仅如此,高云廷、赵洪礼、彭明玉等12户种植的1.2万斤生姜,赵书莲栽种的15亩猕猴桃1.4万斤,都在几天前商贩上门提货,在家门口卖了个好价钱;村民简永才在田里干活,镇上的农技店就将肥料送到了路边上……
“我2019年成立了一个种养殖合作社,带领全家发展产业,但是路没通,我要买的饲料、要卖出去的鸡、猕猴桃,都要靠人背。坚持了一年,实在太苦了,只有放弃又外出发展。路现在已经通了,我和儿子已经商定好,计划养殖肉牛20头、跑山鸡5000只,年效益要达到50万。”索怀林得知路通了,给村干部讲到自己的发展规划。
彭家梁村支部书记彭玲谈到以工代赈项目,就笑容满面。“以工代赈项目为我们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了村容村貌,方便了群众出行、增加了群众收入,干部群众的“鱼水情”更加密切了。这条路通了之后,周边几十户村民也加入了我们全村产业发展的“大盘子”,我们也将推动全村产业发展到更高水平。通过工代赈项目,我们看到了太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喜悦,也让我们真真感受到,基层干部苦点、累点,但是真的值!”(作者:夏冬)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