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满意”作为“标尺”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1: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洁 | 责任编辑:乔沐把“人民满意”作为“标尺”,善于倾听民意,在解决民生难题中提高民生水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依靠。党员干部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尺,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喜事。
把“倾听民意”作为第一动力,善于沟通交流,在问需问计中了解民生需求。沟通交流是一种“增进理解的艺术”,是一种“促进合作的科学”,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通过沟通交流,才能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信任和共识。沟通交流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服务群众的基本功。党员干部要坚持面对面、心贴心、情到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诚相待、以情相感、以理相服,主动向群众了解他们的想法、诉求、困难和建议,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期待、愿望和诉求。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耳朵要“灵”,听取各方面意见;嘴巴要“甜”,说服教育群众;眼睛要“亮”,观察群众反应;脑子要“活”,分析处理问题。要建立信息台账,明确收集信息、反馈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和时限,对在短期内可以回应的,要及时回应;对客观上有难度的,要创造条件,加以回应;对一时难以回应的,要做好沟通解释工作。
把“解决难题”作为第一任务,善于攻坚克难,在出实招、下硬功中破除民生痛点。对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面对基层难题、群众急事,党员干部要拿出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真抓的实劲,一件接着一件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工作落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要发扬担当精神,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甘于无我奉献。
把“提高水平”作为第一目标,善于创新发展,在求实效、创实绩中增进民生福祉。“知足者常乐,进取者有功。”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尺,才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现在群众看干部,不仅要看其说了什么,还要看其做了什么,有没有真正把群众事放在心上、办出成效。党员干部为群众办事,不仅要敢干、善干,还要会干、干成,以“绩”为尺,以更有效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更昂扬的斗志、更坚决的态度缩短“说了”和“做了”、“做了”和“做成了”、“做完了”和“做好了”之间的距离,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从群众呼声中寻方向、从群众表情里找答案,多做让群众咧嘴笑的实事,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要从发展规律中找动力、从创新思路中找突破,多做让群众叫好又叫座的大事,不断提高民生水平和质量。(官渡区六甲街道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