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动 四个彰显——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3-10-07 16:16: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孙杰、何先成 | 责任编辑:房家明

四川文理学院地处川陕革命老区腹心地带达州市,是川东北地区达州市、巴中市、广元市和广安市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川陕革命老区是一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基因的热土,这里曾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刘伯坚、李家俊、何挺颖、唐在刚、徐彦刚等革命先烈,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扎根老区,铸魂育人,服务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思路,秉持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将川陕革命老区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让红色成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切实提高师生的红色文化素养,着力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的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实施科研聚焦行动,彰显革命老区社科研究特色

学院依托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达州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组建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基层治理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聚焦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优势领域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了革命老区社科研究特色。

近年来,依托学院建设的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具有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特色的国家级项目有“川陕苏区未刊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川陕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考察”“抗战时期大后方战略资源保障研究”等,省部级项目有“川陕苏区基层红军口述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略物资保障研究”“毛泽东图像的政治文化意蕴”“川陕苏区女红军口述回忆资料整理研究”“大巴山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川东北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等;具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特色的省部级项目有“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产品加工业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乡村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研究”“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区域协同视野下的川陕革命老区返贫风险防范研究”“四川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等。关于革命老区社科研究的成果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市厅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出版《生态文化视阈下老区振兴发展研究》《川陕革命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川陕革命老区基层治理研究》《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提升》《四川东部丘陵山区特色经济研究》《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强市建设研究》《达州跨越式发展研究》《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农村经济》《苏区研究》《长白学刊》等刊物发表体现革命老区特色的学术论文5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收目。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获批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这些成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内容建设和学理支撑,起到了反哺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实施教学品牌锻造行动,彰显红色文化育人教学宗旨

1.编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和资料。学院会同相关部门编撰《红色巴山》《神剑•乡魂》《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概论》《川陕苏区研究资料与整理与分析》《川陕苏区纪律建设》《让川陕苏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校本教材和系列红色文化学习辅导材料,分专题开设“红色历史与文化大讲堂”课程,惠及学生20000余人次,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横到边”和“纵到底”。红色课程的打造,帮助思政课教师实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依托教学经验的累积,学院专职教师成功申报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适应性研究》。

2.单独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2学分),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模式的多方协同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机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红色经典著作阅读实践教学,撰写读书报告,进行优秀作品评选。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因“专”制宜,学院结合不同学院和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和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教学。如在文学与传播学院学生中开展“微电影主题创作”;在音乐与演艺学院学生中开展“红歌演唱与舞蹈创作”;在美术学院学生中开展“美术作品创作”;在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中开展“手抄报创作”“红色家书抄写”;在政法学院学生中开展“时政评论”“演讲辩论”;在其他学院学生中开展“红色知识竞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撰写”等。依托全国百佳理论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每学期由任课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红色文化实践考察活动,组织学生结合红色文化开展课题立项与研究,培养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性探究能力。建有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张爱萍故居、王维舟纪念馆、蒲家五高小等5个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了本课程以及学院美誉度和影响力,学院获批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试点改革院系(2020年10月),“形势与政策”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0年12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022年12月);增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的获得感,《知返》《选择》《悟》连续3年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获二等奖,《背山背水背太阳》《赤雪同行》《魂铸巴山》《梦巴山》《雨润巴山》《致青春》《苏二姐的新生活》《忆红旗》《那一年的大巴山》《丰收铰响》等40多件红色文化艺术作品,获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魂铸巴山》还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激发了学生扎根老区、服务老区的内在动力,据学校招生就业处统计,近年来,学校有近55%的生源来自革命老区,有近32%的毕业生选择在革命老区就业,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在培养愿意扎根革命老区、服务老区振兴人才方面的突出贡献。

三、实施网络思政资源建设行动,彰显红色文化育人条件支撑作用

充分利用川陕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巴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库。利用php技术开发,综合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向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现和传播川陕苏区厚重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夯实红色文化育人的条件支撑。目前,资源库分为“红遍青山”“红军将帅”“红心向党”“红色传承”“红歌嘹亮”“红舞飞扬”“红娃视界”等版块,已有资源27000个,互动总量超亿次,校园网络空间始终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以此为基础,整合全校网络育人工作资源,成功申报并顺利完成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新机构、新模式、新态势——“三新”网络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这些工作充分发挥了网络思政辐射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性,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立军同志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同志等省领导同志的肯定。

四、实施社会服务辐射行动,彰显扎根革命老区办学责任担当

1.高度重视政策咨询研究,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有力有效。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近10项,市厅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近20项。完成地方政府的委托或专项课题5项。“川陕革命老区贫困县扶贫难题破解研究”被省社科联《重要成果专报》第10期(总第238期)刊载。2项成果被省委政研室主编的《调查与决策》刊载。

2.开展理论宣讲和培训,有效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组建教授、博士理论宣讲团,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三进”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20余人受聘进入四川省委宣讲团和达州市委宣讲团专家库。对地方基层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开办培训班近10期。

3.用艺术服务社会,增强红色基因育人的渗透性和覆盖面。与地方传媒机构合作创作红色题材作品,比如与达州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录制“红色故事”节目。指导师生参加央视凉山分会场演出、万源和小金县精准扶贫文艺演出、全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等文艺演出近200场次,用艺术传播红色基因,提升了地方文化品位,为地方文化的推广传播贡献良多。

4.认真为地方出谋划策,推动地方有关工作。为深入推动地方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比如为“宣汉红三十三军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达州红军烈士事迹展馆”“李家俊故居与文昌宫整体提升策划方案”提供指导。获批《川陕苏区党的纪律建设研究》《达州市革命文物调查》等横向课题10余项。(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杰、何先成)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