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09 09:29: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春丽 | 责任编辑:房家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的,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新的课程观。发展经济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专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如何从贫困、落后的不发达状况转变为繁荣、富裕的发达状况,讨论实现这一转变所需要的条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内容能够紧扣时代发展,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符合当前“大思政”格局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是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对于当代大学生认知国情,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
1.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要开好思政必修课,又要深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同向同行。课程思政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课程观,也是贯穿“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观。课程思政建设与新时代高校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契合性。《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以课堂与实践教学为主渠道,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很好的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
2.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迫切需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场所,青年大学生是最重要的对象。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大潮的猛烈冲击,必然带来思想领域的新变化,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经济学》课程内容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紧密相连,由于数字经济时代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便利化,一些不当言论、不良信息快速传播,再加之,大学生的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对新思想、新事物充满好奇,但又缺乏鉴别能力,更容易受到社会复杂环境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因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刻不容缓。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实需求
在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中,唯有发展经济学将探讨世界上最众多国家、最广大人口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作为自己研究的庄严使命,可以说,它是一门与广大经济落后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最为贴近的经济学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中国和世界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个人类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宗旨的指引下,在亿万人民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理论,突出本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二、《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设计的原则
1.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重”培养目标的成果导向原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通过发展解决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问题,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应坚持知识、能力和价值情感的培养目标,通过将思政资源融入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堂组织等环节,改革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变化、新特征、新发展,构建理性的量化思维与发展意识,深刻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家国民族有认同归属、有责任担当,在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经济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其理论性要求教师将经济发展理论全面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应用性又要求教师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现实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设计《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方针政策的同时,注重结合经济发展时事热点问题、典型案例等思政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让学生在发展中体会国之强大,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认知认同。
3.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原则
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充分融合必须建立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课程思政建设更是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的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学生拓展学习内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在尊重课程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以学生关注、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运用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自觉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融入课堂,达到认知国情、树立家国情怀的大局意识。
三、《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将思政元素内化于发展经济学知识体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鲜活的素材。《发展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描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及造成贫困的原因、确立经济发展的目标、创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体系、选择摆脱贫困的路径、构建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分析经济发展的要素、解释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等。发展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通过知识点导入思政元素,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最主要方式。例如,在介绍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时,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两山理论”等,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学生自觉维护绿色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意识。
2.将思政元素外化于发展经济学实践课堂
发展理论来源于发展实践,又服务于发展实践。《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通过支教、市场调查、基层调研与走访等方式,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课堂中亲身感受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的强大,强化学生的道路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拼搏精神。例如,在介绍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时,鼓励学生深入农村调研经济发展面貌的变化,体会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将思政元素融化于发展经济学教学案例
由于经济发展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特殊性和典型性,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中,个案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和开创出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例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模式、中国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胆探索等,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要紧跟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突出中国经济特色,选择针对性较强、学生感兴趣、富有亲和力和时代感的素材,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从经济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激发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重”培养目标为成果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原则,将思政元素内化于知识体系,外化于实践课堂,融化于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情感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发挥《发展经济学》课程思政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作用。
(作者:杨春丽,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2023年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