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泡桐树

发布时间:2023-10-10 15:05: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金小明 | 责任编辑:房家明

我这个人不怎么记仇,但喜欢记日子。只要记住了某个日子,便可讲出一点故事来。

记得1986年2月3日,是个暖阳高照的星期一,我终于盼星星盼月亮地在单位附近的匡庐路上分到了一间14平方米的“过渡房”,随后也就结束了8年的单身汉生活,喜忧参半地过起了二人世界的小家庭生活。

我们这幢二层楼的北面是山阴路,而南面则是一个空旷的小院子。我居一楼,且是朝南的一间,阳光不受遮挡。只要不是阴雨天,室内总是亮堂堂的。但窗前的空地上堆了许多碎砖乱瓦,既有碍观瞻,又不太安全。为此,我和夫人下决心一鼓作气把它们彻底清理干净了。这大概是三月初的事,也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争荣的时节。但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不久,窗前的这块平地上悄然长出了一棵小树苗,且在暖风细雨的滋润下,很快长成了一棵小树。到初夏时节,它可真是“占尽风情向小院”,无阻无束地窜高过了窗台,成了一棵粗壮结实,英俊挺拔的泡桐树了。记得晏殊曾经在《梧桐》中称赞它:“叶若碧云,伟仪出众”。所以虽置身斗室,且居楼下,能有这玉树临窗,绿荫抚疏,自然令我们欣喜不已。

这棵泡桐树自然天成,笑傲一方 。它独享阳光,根须舒展,很接天露地气,所以无需特殊照顾。但我毕竟是它的主人,它日夜与我为邻作伴,我多少也得对它尽些关爱与照料的义务。为此,八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心血来潮,细心周到地为它做了一次美容手术。主要是删繁就简,为它剪除了一些蔓生的枝杈,使它更加精神焕发,灵动有姿。记得当年郑板桥老先生有“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的妙论,我延伸一下,戏称为“一竹一兰一石一树,有节有香有骨有情”。不信你细细看看,它尽管长得如此高大了,但与同类的树相比,仍显得与众不同。它的驱杆是深青色的,光滑的表皮上还有薄薄的胎毛,每一片叶子都饱含着初心与深情。它向着太阳欢笑,迎着微风曼舞。经春雨一润,似乎一夜间就绽放出一嘟噜一嘟噜紫红色的花儿来。如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一样,上帝赐予我这么一柱青春绿色,我的内心洋溢着喜悦与感恩之情。

南京的春天很短,一转眼就进入盛夏季节了,狂风暴雨自是常客。有天晚上,闪电象魔鬼一样劲舞,雷声象在小院里打滚,暴雨更是倾盆而下,这棵树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似有折断的危险。树枝拍打着窗玻璃,似乎在向我紧急呼救。我责无旁贷,迅速拿了家里的晒衣杆和塑料绳子,夺门而出,把竹杆插入地下,上端紧紧捆住树杆,用“三点固定法”把树稳定住,使它的抗风挡雨能力明显增强。回到屋内,因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反倒有了“留得残荷听雨声”般的闲情逸致了。

此时,我忽然记起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有《咏竹》诗云:“我爱青青竹,飘然异卉木。数杆窗前植,隔帘漾新绿。闲取月下影,摹作画中读。欣然此生机,竟可医我俗。”此诗虽然脱胎于郑板桥的题《竹》诗,但却暗合了我此刻的情思。竹也好,树也罢,万物皆有灵,各自有禀性。无论什么人,只有以自然为宗师,遵循好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而这两个规律的和谐统一就是天人合一,就能发展好我们人类自身。

1992年6月25日,因这幢房屋拆迁,我要离开这里了。离开时,我能带的东西都带走了,唯独这棵与我相知相伴了6年多的少年泡桐树我带不走。我也深知它的命运凶多吉少。分手的那天晚上,我独自站在它跟前,竟一阵心酸袭来,默默地擦着眼泪,总觉得有些依依不舍和对不起它。但它最终的结局,是被移植走了,还是被根除了,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迷。

唉!虽然我也明白,人世界一切事物的无常都是难以抗拒的。但我至今依然深切地怀恋着这棵泡桐树。 (作者:金小明)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