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村: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10-11 16:40: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晁亚婷 | 责任编辑:丁可近年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河东街道东南面的红光村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点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庭院美化、道路净化,特色产业行动,以“生态宜居,旅游强村”创建为抓手,全力把红光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特色村,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图为:红光村水上娱乐项目。)
红光村党支部成立于1983年3月,隶属于河东街道(党工委),现有党员44名。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村民339户1086人,耕地1545.23亩,人均耕地面积1.42亩,人均纯收入22900元,,其中非农收入占比达到了51%。先后获得“省级州级卫生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旅游示范村”“州级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2017-2019年省级生态文明村”“德令哈市供销联合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1234”发展模式赋能村集体经济
依托城中村优势,红光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探索出“1234”发展模式(10%提取补助金补充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给予适当补助;20%主要用于村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重点用于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强、就业岗位多的产业项目建设,确保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扩大;30%主要用公共服务支出公益事业支出、服务群众支出;40%按照出资合同、协议和章程的规定,向投资者分配收益。)
红光村自然资源丰富,加上地处城中村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每年到旅游旺季时,游客更是接踵而至。农家乐成了全村旅游创收新亮点,村民们不出远门就能增加收入。村子规划整齐、功能分明,在村子入口是为发展乡村旅游而设的“田园综合体”,这里不仅有彩虹路、水上碰碰船、网红脚踏船、游艇等设备,还有“温棚采摘园”项目,在体验娱乐设施的同时又能享受到采摘乐趣,一度成为德令哈市的“网红打卡地”。居民区白墙黛瓦,干净而又整洁,呈现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新景象。我们看到村内人来人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022年红光村投资52万元实施村级综合服务社项目,打造乡村旅游、酒店民宿、仓储物流、劳务输出及工程承揽等,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0万元,2023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到210万元。”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刘四军说
以党建为牵引,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红光村始终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推进村集体产业发展,坚持走“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使村集体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增长潜力不断释放,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刘四军说:“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红光村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方向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农业体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为实现这一目标,红光村通过党员同志带头干、广大村民共同干,将红光村老宅基地打造成集农业休闲、餐饮民宿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成立红光村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为核心,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和服务“三农”宗旨,打造形象新、环境美、功能齐、服务优、质量高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连接城乡、购销并举、综合经营、系列服务,实现集农副产品销售、农资销售、再生资源收购和农技服务信息咨询、代收代办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社,切实在村级产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乡村振兴旺盛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旅游空前繁荣,如今,红光村村集体产业发展搭乘这一特快专列,助力村民增收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振兴驶入了快车道。“我们会继续将原有流转的耕地打造成采摘产业,以原有的库房为基础,发展壮大物流产业,持续发展红光村的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刘四军说。(晁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