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心红脉理论普及宣讲团前往苏州范仲淹纪念馆学习调研

发布时间:2023-10-12 16:03: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房家明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文心红脉理论普及宣讲团于8月6日前往苏州市范仲淹纪念馆开展学习调研。

在古城苏州灿若繁星的爱国先贤中,范仲淹先生是极具代表性的本土人物。学习范仲淹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在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的重要路径。团队成员赴抵苏州,走进天门山入口,刻着脍炙人口的“先忧后乐”的牌坊就映入眼帘。经过初步调研,成员们了解到范仲淹先祖曾居苏州,而他本人46岁那年移知苏州,为的是治理水患。任职期间,他修成长达150里的范公堤,历千年而犹存。范仲淹还在苏州兴建学府、创立义庄,对苏州感情深厚。团队成员瞻仰了范仲淹像,其衣袂飘飘的形象充分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为政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地调研

步入馆内,团队成员与范仲淹纪念馆工作人员顺利对接。展馆陈列采用版面和样盘相结合的形式,以壁画、金箔画、漆雕长卷、册页拓片、木刻屏风、善本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范仲淹一生的光辉业绩,展品丰富多样,设计精巧新颖。经过参观调研,团队对范文正公“第一流人物”的赞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范仲淹“先忧、后乐、安贫、乐道、勤政、清廉”,都指向一个核心——爱国主义。范仲淹的爱国主义除了“先忧后乐”的先锋忧患意识,还包括“素闻前哲道,欲向圣朝行”的理想追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锐意进取以及“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的奉献自勉等等。这些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内涵在实际生活的各个场合都仍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能指导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日常生活、学习研究中主动担当,发光发热。

访谈场馆讲解员

在参观结束之际,团队成员采访了范仲淹纪念馆的讲解员张先生和王女士。张先生是上海徐家汇某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他从范仲淹“三立”思想和“三义”壮举进行了讲解,强调新时代青年人应从这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学习的营养与前进的力量,“我们可以着重通过这些爱国文学作品来展现人物的风貌,对他们的话语、文章等等进行新的阐释发挥”。他也给团队提供了传播新思路,“我们也可以邀请市民朋友在参观学习的时候共读,边读边讨论,看看能不能够加深对这些文学创作的理解和体会”,并对文心红脉理论团队的实践活动表达了鼓励。

广泛宣传

在调研前期中,团队成员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苏州地区市民,发现大部分民众都对范仲淹有所耳闻,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受调者对范仲淹的爱国主义精神无全面了解,对其生平经历、思想内涵理解不深。这说明苏州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仍有待加强,而身为“北宋第一名臣”的范仲淹不仅仅应该成为苏州的文化名片,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弘扬和普及。

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学习之后,以文学作品为依托打造系列专题课程,并在苏州市达善社区等地开展理论宣讲,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报国激情。同时,团队成员也将范仲淹纪念馆的参观实感以及相关知识信息打造成系列微课之一,上传互联网平台,以供市民朋友在浏览时点击学习,做到边走边学,边看边学。团队成员还精心制作了相关推送,发布在团队公众号“文心红脉”上,进一步扩大了宣传的范围,将新媒体时代特点融合进入爱国主义教育。未来,团队还将进一步研习范仲淹的爱国主义精神,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努力用知识和观察成果赋能爱国主义教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