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德令哈市:跑出“四地”建设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10-16 16:27: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晁亚婷 | 责任编辑:丁可今年以来,德令哈市在青海省委省政府、海西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下,践行市委“1245”发展布局,全力推动德令哈市经济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图为: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图)
“风光”条件凸显发展优势
德令哈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强烈,光电转化效率高,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日照时长达到3200小时,年平均太阳能总辐射量6600至7000兆焦/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到5700小时,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50到100瓦/平方米,2022年全市工业用电绿电占比达94%,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适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理想区域。
(图为: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把德令哈市打造成为试验区特色鲜明,集研发、制造、建设、运营于一体的新能源协同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新能源产业及输出基地。德令哈市引进了浙江中控、中广核、中节能等企业,以全面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成功入选国家光伏领导者示范基地,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千瓦塔式,首个商业化运营的5万千瓦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建成并网,现已建成1848.5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1240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110兆瓦、风力发电498.5兆瓦。
矿产资源奠定工业基础
依托柴达木地区丰富的盐湖资源,德令哈市紧紧围绕青海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盐湖及下游材料产业,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引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努力打造盐湖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纯碱生产企业自动化水平、节能减排水平和水蒸汽循环利用水平,降低纯碱生产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重点推进蒸氨废液无害化综合利用以及氯化钙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利用纯碱发展玻璃、玻纤等下游产业。
目前共有中盐青海昆仑碱业、中盐青海碱业、西部镁业、青海国源等20余家盐湖化工企业,形成了290万吨纯碱、10万吨氯化钙、5万吨食用级小苏打、15万吨高纯氢氧化镁、10万吨高纯氧化镁、4万吨电熔镁砂、5万吨烧结镁砂、5亿瓦时石墨烯锂电池、3万吨氯酸盐、0.2万吨高端六氟磷酸锂等产品产能,产业基础在不断夯实。
农畜产品建设蓬勃发展
德令哈市结合农牧业资源禀赋,围绕柴达木枸杞、藜麦、青稞、饲草、牦牛、藏羊六个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德令哈市“12345”产业振兴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全力把德令哈市打造成全州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努力开创德令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新局面。2022年,德令哈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0.61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均有所增长。
(图为:柴达木枸杞。德令哈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德令哈市通过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有11家,有机(欧盟)认证产品(枸杞)4家,绿色有机认证产品种植面积达34406亩。三是全市已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3个,其中已有3个合作社完成股份制改造,确立了“合作+股份”经营的发展模式,以牲畜、草场入股,对草场和牲畜实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达到了规模效益。
“现代诗城”打造金色名片
近年来,德令哈市扎实推动文化大市建设,努力塑造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重新扩建修缮了海子诗歌陈列馆,加入了海子的部分诗歌手稿原件以及由中国美院打造的艺术雕塑;连续举办了五届海子诗歌节,先后邀请了诸多著名诗人参加;立足本地特色,结合城乡建设,将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融入城乡道路、公园、广场和社区;在营造诗词氛围、宣传推广上,以“诗歌七进”(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家庭、进景点)为载体,将诗歌文化融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互相促进。
在此基础上,德令哈市积极推动推动德令哈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宣传推广德令哈旅游项目,像外界展示德令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环境。德令哈市将以“现代诗城”命名和共建为契机,传承历史优秀文脉,把诗歌文化发扬光大,组织诗人创作更多讴歌时代、赞美家乡、热爱生活、感悟人生的诗作,推动“诗旅融合”,展现德令哈山水之美、文化之美,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项幸福工程。
从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到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从加快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到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德令哈市正以其强劲的绿色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下一步,德令哈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壮大产业升级,以强劲的产业动能、优越的自然条件向外界递出独属德令哈的“金色名片”。(晁亚婷)